浅谈鲁迅笔下农民的形象(6)

2018-07-21鲁迅

  (二)[/B]自发、朦胧、幼稚的革命意识 ­

  在小说中,农民自发的,朦胧的,幼稚的革命意识得到了很好表现,对革命苦闷的寻觅和严肃的沉思有了更进一步的诠释。 ­

  一九二一年,我国已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如何进行,鲁迅在其小说中表现出了发动农民的重要性。在当时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一些领导人,对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还没有予以思考和重视。而鲁迅小说较多的描写了农民的命运,就农民的生活所体现出来的一系列思想和问题,指出了革命的进行和中国的出路。阿Q在革命浪潮卷到身边时,就表现了他的自发的革命倾向和翻身的要求,“造反了,造反了”的嚷声震惊全村,更震惊了赵老太爷。但是辛亥革命这一特定时期,一个受封建思想毒害之深的农民,他的革命观也仅仅是朦胧的、幼稚的、落后的。他的心目中,革命就是把地主的财产改变为自己的,甚至还可以随意选择一个女人作老婆,革命就是“要什么样就是什么,喜欢谁就是谁”。阶级地位以及长期受到的精神毒害不可能让阿Q对革命有深刻的、真正的认识,即使是当时的作者对革命的理解也是不够深刻的。但至少从阿Q的形象塑造中,我们不难读出鲁迅追求革命,探索中国出路的思想。 ­

  《故乡》一文,作者透彻地分析造成闰土悲剧命运的原因:多子、饥荒、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一个典型的中国农民,勤劳、朴质、坚韧却不能左右自己的命运,作者对社会的失望溢于言表,于是希望闰土的下一代“应当有新的生活”,把中国的希望寄托在宏儿那些下一代的身上。鲁迅发自肺腑地告诉人们: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是思想振奋的表现,启迪着人们要为新生活的到来而努力奋斗、勇敢实践、开辟道路,坚信只要努力奋斗,希望一定能实现。 ­

上一篇:浅谈鲁迅笔下的看客系统下一篇:浅谈鲁迅与赵树理农民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