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鲁迅与赵树理农民形象(4)

2018-07-21鲁迅

  2. 出身经历不同

  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没落封建士大夫家庭。七岁入私塾读诗书经传,接受了大量的封建主流传统文化、吴越民间文化,培养了卧薪尝胆、矢志不渝的性格内涵。

  少年经历了从大户到小康再到困顿的家庭变故,使鲁迅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看到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封建道德的虚伪。“我小的时候,因为家境好,人们看我像王子一样,但是,一旦我家庭发生变故后,人们就把我看成叫花子都不如了,我感到这不是一个人住的社会,从那时起,我就恨这个社会。”十八岁的鲁迅,怀揣着慈母多方设法筹措的八块银元,离开家乡进了南京水师学堂,这在当时的中国,是被一般人视为“把灵魂卖给洋鬼子”的下贱勾当的。

  青年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有一次从幻灯片中看到一个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一群中国人却若无其事地站在旁边看热闹。深受此事刺激的他认识到:国人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要改变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剧命运,首要的是改变所有中国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中国人的精神的,则首先是文学和艺术。于是鲁迅弃医从文,从事文学活动,企图以文艺改造“愚弱的国民”。

  赵树理出生于山西一个贫农家庭。因家贫,少时就参加农业劳动,自幼熟悉农村生活,了解农民疾苦,坎坷的成长之路上饱尝生活的艰辛。在赵树理的眼中,自己就是一个农民,能深切理解并深沉地热爱着农民。他说: “他们每个人的环境、思想和那思想的支配的生活方式,前途打算,我无所不晓,当他们一个人刚要开口说话,我马上能推测出他要说什么——有时候和他玩笑,能预先替他说出或接他的后半句话。”因此,他笔下的农民形象,是真实而朴素的富有农村特有生活情趣的人。

上一篇:浅谈鲁迅笔下农民的形象下一篇:冷漠的看客,浅谈鲁迅笔下看客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