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鲁迅与赵树理农民形象(5)

2018-07-21鲁迅

  3. 写作动机不同

  鲁迅曾言,他从事文学活动的主旨是要揭示上层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他对下层社会的主体——农民怀有“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的矛盾心态。鲁迅站在启蒙的立场上以人道主义观点,去发现农民,写农民的创伤、苦难、精神上的被奴役;同情农民,试图唤醒农民,试图引导农民去反抗。鲁迅在描写农民时避开农民生活的表象,着意刻画中国农民的精神和灵魂。

  赵树理则直接与农民对话,写农民,写的是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追求解放、自由平等,是为了教育和引导广大农民同旧传统决裂,展示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翻身了的农民。赵树理更注重表现精神上“翻身”的农民,是对鲁迅的揭出病苦改造国民劣根性的进一步发展。赵树理的小说紧密配合了社会变革,做到了以往任何一位新文学作家都没有做到的文学“时效性”。

  鲁迅多写农民的痛苦与创伤,赵树理则写农民摆脱旧的文化习俗的艰难。二位大作家的小说之间存在着深远的血缘关系。赵树理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有着特殊的贡献,他是继中国文坛上的文学大师鲁迅之后又一位乡土文学大家。

  参考文献:

  [1] 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 鲁迅.鲁迅全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3] 朱庆华.赵树理小说新论[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省略

上一篇:浅谈鲁迅笔下农民的形象下一篇:冷漠的看客,浅谈鲁迅笔下看客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