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宗绍熙元年(1190),陆游六十六岁,此后的二十年间,绝大部分都在山阴度过,生活宁静而简朴。他“身杂老农间”,参加了一些农业劳动,与农民有着一些往来。有时他还骑着驴子,带着药囊,到远近的村落里去医病施药,受到了人民的欢迎和尊敬。“年来诗料别,满眼是桑麻”(《倚杖》),由于生活的转变,他对于农民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同情,因而他晚年写了大量的反映农村残酷现实和描写田园风光的诗,风格也趋向平淡。但是,诗人仍然,“寤寐不忘中原”,爱国思想愈益深沉。宁宗嘉泰二年,他为了实现团结救国的理想,不顾朝野的非难,毅然接受了韩托胄的推荐,主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当爱国词人辛弃疾再度起用时,他还写了一首长诗表示祝贺,并劝勉他以国仇为重,不要计较个人的恩怨:“深仇积愤在逆胡,不用追思灞亭夜”(《送辛幼安殿撰造朝》)!由于韩托胄的轻率,这次北伐很快就失败了,但并无损于诗人崇高的爱国精神。
嘉定二年(1210),八十五岁的老诗人,竟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与世长辞。临终时,他写了这样一首《示儿》诗: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的最后号召,它教育了鼓舞了后代无数的读者。从这里我们也就可以看到诗人爱国精神的一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