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小说的民间性(2)

2018-07-20莫言

  二、复调型的民间叙事结构

  “复调”一词原为音乐术语,实指“复调音乐”, 复调小说理论是巴赫金通过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研究提出的,他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中指出:“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的真正复调―――这确实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的特点”。莫言小说的复调性就在于他的小说的“多声部”。他一改传统小说单一的声音模式,由多个人发出声音,每个声音代表各自的思想立场。在莫言近20年的民间文学的创作中不乏以儿童的视角去关照整部小说,从《透明的胡萝卜》起,莫言不少作品中都是以一个不谙世事的儿童作为小说的主人公,正是由于这些儿童对现实社会和成人逻辑的不理解,进而形成了他们眼中的被曲解的现实,以一种诙谐的反常理的状态展现着现实社会。这种儿童眼中的世界与真正的现实世界之间形成一种外在的张力,从而形成复调的叙事结构,在莫言近几年的作品中,这种复调的叙事结构的运用愈加地纯熟。

  在小说《四十一炮》中,承担着故事叙事的只是一个没有道德感,只具有感官感受的孩子,而要讲述的故事却是一个农村妇女如何在丈夫抛弃的痛苦中发家致富的道德故事。“母亲”和“父亲”实际就代表着农村社会中的两种截然对立的观念,母亲的传统的勤俭持家的生活方式与父亲放荡不羁的浪子生活方式产生激烈的冲突,但从罗小通的视角中,我们可以看到,父亲的生活观念即便糜烂,生活道路失败,但是诠释着一种违背了传统观念的自由的民间精神因素,所以在作品中,一方面肯定了母亲杨玉珍勤俭持家,忍辱负重,艰苦创业的美好品德,另一方面也诠释了一个反传统的浪子故事,因而形成了一种复调型的叙事结构。让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同孩子共同承担了民间叙事的功能,扩宽了文本的阅读的空间。

  《檀香刑》更是将莫言的这种复调型表现的淋漓尽致,标志着他的复调型小说的成熟。在这部小说中作者设置了媚娘,赵甲,小甲,钱丁等人物,通过他们的不同声音展现了以1900年德国人在山东修建胶济铁路、八国联军攻陷北京、袁世凯镇压山东义和团运动、慈禧太后仓皇出逃为历史背景,发生在“高密东北乡”的一场可歌可泣的运动。作者退出了全知全能的立场,让众多人物反复叙述着同一个故事,这就形成了多声部的合奏,汇聚成了多种话语的世界,每个人的话语代表着不同的地位和身份,以此展现出在封建酷刑文化下人性的扭曲和变异。

上一篇:莫言红高粱读后感下一篇:论莫言小说的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