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
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
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
今宵谁肯远相随,唯有寂寥孤馆月。
⑴上阙一、二句,所写之景有何特点?作者写景的目的是什么?(4分)
⑵“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使用了哪种修辞?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
⑶从下阕看,抒情主人公为什么会产生“寂寥”之感?请概括说明。(3分)
4、.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图景?在整首诗中有什么作用?(5分)
5、诗的最后两句选用了怎样的意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6分)
参考答案:
⑴①花木繁盛,花香阵阵,景色秾丽美好。②渲染洛阳满城春色,反衬深沉的离愁别绪。(每点2分)
⑵①拟人;②表达了抒情主人公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每点1分)
⑶①旅途春光无限,愁思也无边无际;②和繁华的洛阳形成鲜明的对照,驿舍偏僻寂静;③抒情主人公夜不成眠,望月思人,倍感“寂寥”。(每点1分)
4.开头两句描写了洛阳美丽、热闹的春景:花木繁盛,色彩艳丽,百花相继开放,争奇斗艳,
清香扑鼻。(3分)作用:点明了告别的地点和季节,以乐景衬哀情,自然引出下文。(3分)
5.选用了两个传统意象:“孤馆”和“月”。(2分)作者身处旅途,只有清冷的月亮和孤馆相伴,
(1分)这恰恰与洛阳的繁华形成鲜明的对照,(1分)从而表达了作者凄凉悲伤的心情。(2分)
二:
1、词中总写了洛阳春景,一下子把读者带进已春色满城的离别之地的句子是__________
2、作者从“游丝”“垂柳”入手,把无情之物写得有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3、结合开头写洛阳“正值芳菲”“秾艳清香”,结尾“唯有寂寥孤馆月”说说用了怎样的写法?
答案:
1、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
2、分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3、反衬或对比。
三:
1)试分析本词上片所用的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答:词上片用了拟人手法。游丝和垂柳原是无情之物,但在惜别者眼中,它们却仿佛变得有情了。这里坐着用拟人化的手法,说游丝苦苦地缠绕着人不让离去,又埋怨杨柳怎么没来由地争着把人送走,即景抒情,把别离之情抒写得更为深沉感人。
(2)有人认为“杏花红处青山缺。 山畔行人山下歇”是全词传神之笔。试分析其传神之处。
答:“杏花红处青山缺”描写旅途中青山:只见山口处有红杏傍路而开,而红艳艳的杏花林遮住了一 大片青山。“山畔行人山下歇”写那位离人的活动:他绕山而行,群山连绵,路途遥远,他还没有到达目的地,中途停宿在有杏花开放的驿舍里。这儿人烟稀少,和 繁华的洛阳形成鲜明对照。他感到寂寞,夜不能眠,望月思人,终于迸发出了“今宵谁肯远相随, 惟有寂寥孤馆月”的叹息,使作品所要抒发的感情喷薄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