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音乐角度赏析琵琶行

2018-07-20琵琶行

  一、《琵琶行》中关于琵琶的演奏技巧

  唐代诗人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的《琵琶行》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诗中写到:“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诗人借用虚构的手法,用以寄托自身的感慨,以及诗人对音律、对琵琶的演奏技巧的谙熟,通过描写琵琶女的生活不幸,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千古绝句。“……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由此道出琵琶做为弹拨乐器中的一种,不仅音色优美,而且极具人物情感的抒发。

  《琵琶行》中用“轻拢慢捻抹复挑”7个字,概括了琵琶演奏的基本指法与技巧。句中所说的拢与捻,指的是左手的两种指法。拢,今称为“推”,即左手手指按弦向里(琵琶的中部)推;捻,现在称为“吟”和“揉”,即在左手手指把弦按在柱(就是今天说的“相”和“品”)上,左右捻动,使弦上发出摇曳不定的余音。“拢”和“捻”这两种左手指法,非常适于表现婉转细腻的情调。诗中描述“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冰下难”,一定少不了这种左手指法的演奏。在现代戏曲音乐伴奏中,特别是河南豫剧曲牌《哭剑》的音乐伴奏中,琵琶的这种“吟”、“揉”指法,经常被运用,表现一种缓慢、悲痛、伤感的情绪。

  至于句中的“抹”与“挑”,则是指右手的两种指法。“抹”就是今天所说的弹,即用右手食指自右向左弹弦;“挑”和今天的说法一致,是用右手大指自左向右挑弦。弹和挑是琵琶演奏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指法,是基础。因为琵琶的右手演奏指法约有50多种,其中包括基本指法、派生指法与组合指法。正因为有了如此多的指法,所以才有琵琶丰富的表现形式。那么,为什么称弹挑是右手最基础的指法呢?因为右手的50多种指法中有90%的指法是由弹或挑派生的,或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所以,弹和挑质量的高低,对琵琶演奏的右手技法如“滚指”、“轮指”、“摭分”、“扫拂”等都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对于左手的发音和音色也概莫能外。

  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对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和扎实的基本功,仅用一句“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描述就跃然纸上。“转轴拨弦”是正式演奏前的调弦试音,这准备工作只在“三两声”中便已完成,并且这“三两声”已经溶入并酝酿出了演奏者的感情。拧轴拨弦,弹奏几声,曲调未成就充溢着感情;一声声低沉缓慢,充满沉思,好像在倾诉身世的不幸。在整个演奏过程中,描写琵琶女弹奏技巧的文字也只有“轻拢慢捻抹复挑”一句。先弹《霓裳》曲,又奏《六幺》调,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用对音乐的形象描绘和艺术感染力的渲染,反衬琵琶女“曲罢曾教善才服”的高超技艺。诗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谈,大珠小珠落玉盘”,“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弹奏中,粗弦铮铮,急促得好似急风暴雨;细弦嘤嘤,细缓得犹如低声私语。急缓高低,错杂成一片,就好像大小珍珠落满了玉盘。时而如花下黄莺的婉转鸣声,时而又似泉水下滩,声声幽咽,渐渐地泉水冷滞弦音凝结,乐声嘎然中断。这些名句,描写琵琶乐曲的音乐形象,由快速到缓慢到细弱到无声到突然而起的急风暴雨再到最后一划戛然而止,诗人在这里用了一系列的生动比喻,使比较抽象的音乐形象一下子变成了视觉形象。“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写琵琶女的演奏效果,当大家都听得入迷了,演奏已经结束,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

  除了上述的演奏技巧描写,还有“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的句子,这是一种右手指法,相当于现在琵琶演奏中的“扫弦”。既右手食指用力急速地从缠弦到子弦一划而过,四条弦霹雳一声发出强烈的和声效果,在这里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怒之情,是乐曲结束时常用的技法。不过,《琵琶行》中的“扫弦”是用工具,即诗中所说的“拨”,而不像今人用手指。前文中提到的“抹”与“挑”,也是用拨子,拨子可以是木质、牛角或象牙的。不过,也就是在唐代,已经开始有人用手指代替了拨子,乃至最终完全放弃了拨子。

上一篇:《琵琶行》原文及注释译文下一篇:文言文琵琶行原文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