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沁园春长沙

2021-03-07沁园春

精选教案沁园春长沙3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案沁园春长沙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案沁园春长沙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掌握字音、字形、词语,背诵全文。

  ②初步把握意象、意境的内涵。

  ③学习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④学会以意境为切入点鉴赏词作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读教学法。

  ②感情体悟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凌云壮志,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树立远大理想,奋发向上,拼搏进取。

  教学重点:

  1.重点字、词、句的理解掌握。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1.意象的理解与把握。

  2.明确意象、意境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东方红》,这是一首歌唱伟大领袖毛泽东的歌曲。毛泽东不仅是伟大领袖,人民心中的红太阳,还是优秀的书法家、诗人。

  毛泽东善于用古典诗词抒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我们今天所学习的《沁园春长沙》就反映了他青年时期的人生理想。

  二、介绍“词”的相关知识

  1.词:又称“长短句”。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乐歌唱的。后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故又称“诗余”。

  2.词牌:又称词调,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规定词的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又叫“填词”。按照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

  三、背景介绍

  1925年,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工农运动蓬勃高涨,发展迅猛。另一方面,反动势力疯狂镇压,中华民族命运将走向何方,是继续维护黑暗衰退的反动统治,还是冲垮黑暗统治走向兴盛?谁将成为主宰发展方面的力量?

  长沙是毛泽东求学和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1925年重回长沙,重游橘子洲,想起革命形势和往事,心潮澎湃。

  四、读文,正音

  1.学生自由朗读。

  2.正音

  沁(qìn) 舸(gě) 廖(liáo)廓(kuò)

  遒(qiú) 峥嵘(zhēng róng) 遏(è)

  五、突破难点

  1.上片主要写了哪些意象?主要特征是什么?

  2.这些意象的特点表明了什么?

  意象(壮丽)――积极向上,昂扬奋进,抒发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借景抒情)

  3.壮景与豪情构成了什么样的意境?

  (高远广阔,壮丽绚烂。)

  六、拓展延伸

  1.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什么?

  (绚丽多彩,生机勃勃。)

  2.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萧条凄凉,清冷惨淡。如“自古逢秋悲寂寥”“秋风秋雨愁煞人”,表现出“伤秋”“悲秋”的意蕴。而毛泽东笔下的秋为什么如此绚丽多彩?这与作者的什么有关?

  分小组讨论后明确:

  ①毛泽东是一位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势。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②这与一个人的“人生态度、性格、志向”有关。

  3.从毛泽东身上你得出什么结论?

  1910年,外出求学的毛泽东临行前写了首励志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自古英雄出少年。”中国科学院人才学研究小组曾对50位名人做过研究,发现他们中有90%是在20岁以前就立下了志向。如岳飞的“精忠报国”,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宏愿。

  4.然而,空有志向能行吗?

  不行。还需坚持不懈的努力,永不放弃的态度。一位哲人说“你的心态就是你真正的主人”,一位伟人说“要么你去驾驶生命,要么生命驾驶你,你的心态决定了谁是坐骑、谁是骑师”。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活现实,人的生活并非只是一种无奈,而常常是可以由自身主观努力去把握和调控的,人生的方向也是由态度决定的。

  心态决定命运:播下一种心态,收获一种思想;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拥有积极的心态,树立理想,掌控命运。

  七、课堂小结

  这首词上阕描写秋日独游所见橘子洲头秋景,想到“谁主沉浮”的民族命运问题。下阕回忆从事革命活动不平凡的岁月,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豪迈气概,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教案沁园春长沙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写作背景,进一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品味关键词语,把握词中描绘的意象;分析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3、德育目标:理解这首词的'思想感情;感受毛博大的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教学重难点:

  品味关键词语,把握词中描绘的意象,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扫除文字障碍,理解诗歌的大致含义。

  2、研读法、点拨法。师生共同探究、品味字、词、短语的妙用。

  3、赏读法。进一步感受作品,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感悟作者博大的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从而找到自己最佳的赏析点,从作品中读出自己的毛来。

上一篇:关于沁园春雪教案3篇下一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_六年级读后感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