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一年级课文(2)

2020-04-26其他类

一、整体感知

  师范读课文,同学们思考这样两个问题: (出示PPT2)

  (1)这篇课文的开头、结尾有什么特点?

  (2)作者的观察点移动了几次?划出文中交待观察点的语句。

  [范读]

二、分析首尾两段及第二段

  现在,我们来讨论刚才提出的两个问题:

  (1)这篇课文的开头、结尾有什么特点?

  明确:互相照应,点明题意。

  再深入思考: (出示PPT3)

  ① 首尾两段的句式是否相同?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用意?

  明确:不仅句式相同,而且文字也基本相同;用了反复手法;突出梅雨潭的“绿”给人的印象之深。

  ②如果把第一段改一下,改成:“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被梅雨潭的绿吸引住了”大家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明确:不能突出梅雨潭的“绿”的特色,梅雨潭的“绿”不是一般的.绿、普通的绿,而是奇异的“绿”,是使人“惊诧”的绿。因此,“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是本文的“文眼”。

  ② 那么,首尾两段有没有不同之处?是何用意?

  明确:末段多了一个副词“不禁”。首段是写刚到梅雨潭时的感觉,而末段则是观赏了梅雨潭的绿之后,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所以加了一个“不禁”。

  (2)作者的观察点移动了几次?划出文中交待观察点的语句。 (出示PPT4)

  明确:观察点移动了三次:第一次“走到山边”;

  第二次“坐在亭边”;

  第三次“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或“站在水边”。

  [板书] 山边 亭边 水边

  再深入思考:

  ①前两个观察点观察的景物是什么?

  明确:在“山边”这个观察点,观察的景物是梅雨瀑;

  在“亭边”这个观察点,观察的景物较多,有亭、山、云、岩、草、瀑布、水花,描写更为细致的也是梅雨瀑。

  [板书]  梅雨瀑

  ②两次对梅雨瀑进行描写,观察的角度有何不同?从不同观察点对同一景物作了两次描写,这种写景方法叫什么?

  明确:“山边”看瀑布,要“抬起头”,这是仰望,写的是远景;“亭边”看瀑布,“不必仰头”,这是平视,写的是近景。这种写景方法叫定景换点。

  [板书] 仰望 (远景)

  平视 (近景)

  定景换点

  ③ 梅雨瀑是很美,在“山边”时,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呢?从哪几方面来描写?

  (出示PPT5)

  明确:声:“花花花花”;连用四个拟声词,让游人未见其形,先闻其声。

  色:“白而发亮”

  形:“一带”; “带”是个量词,又有比喻作用,描写出瀑布的形状。

  ④ 再看在“亭边”时,作者除了描写了梅雨潭周围的环境,又是怎样描写瀑布的? (出示PPT6)

  明确:声:“分外地响”

  形:“扯成大小的几绺”

  色:“飞花碎玉般乱溅着”

  正因为水花像一朵朵小小的梅,所以人们称之为梅雨瀑。这里写小花,作者运用拟人手法,写得别有情趣。“这里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地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水花似与游人逗乐,使游人兴致倍增。

三、分析第三段

  读到这里,我们不禁产生一个问题: (出示PPT7)

  (1)这篇文章是要写梅雨潭的绿,而作者为什么要写先梅雨瀑呢?

  因为“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是由梅雨瀑形成的。所以有必要先写梅雨瀑。而梅雨瀑也是一处胜景,值得描写。那么,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别的原因呢?

  我们等一下再讨论。

  深入思考: (出示PPT8)

  ①“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作者为什么不用“吸引”,而用“招引”?

  明确:⑴用的是拟人手法,把静态写成动态;

  ⑵梅雨潭的绿对我有无穷的吸引力,以及我对这绿色的倾心喜爱。

  在作者笔下,真是:写山山有情,写水水有意。

  (出示PPT9)

  ②“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为什么不用“捕捉”,而用“追捉”?

  明确:写出作者探奇览胜之心的急迫。

  (出示PPT10)

  ③接下来,用一连串动词“揪”“攀”“探身”“鞠躬”,描写“追捉”的过程。从这些动作中看出,“追捉”的过程是很难的,而作者不畏艰难地去追求,这突出了什么?

  明确:突出了梅雨潭的绿有着巨大的魅力,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出示PPT11)

  ④作者一直追捉到汪汪一碧的潭边。可这时的他说:“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为什么靠得越近,而心中反而没有了呢?

  明确:因为,此时此刻,作者的心正“随着潭水的绿而摇荡”,换句话说:作者整个心儿都被潭水的绿占领了。

  小结:梅雨瀑美不美?美!但是,梅雨潭的绿更美,更动人,更能使人陶醉。由此可见,作者前面写梅雨瀑,不仅交代了梅雨潭的成因,更重要的是为了起衬托作用。这种写法在《幽径悲剧》中也运用过:幽径之美是为了衬托紫藤萝之美。

  [板书] 衬托

  (2)作者从“亭边”来到“水边”,移步换景,从写梅雨瀑转入写梅雨潭的绿了。

  [板书] 移步换景

  下面,我们来看作者是怎样描写梅雨潭的绿的? (出示PPT12)

  深入思考

  ①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的总感受是什么? (出示PPT13)

  明确:醉人,奇异,似近似远。

  [板书] 醉人 奇异

  ②作者先用一感叹句“那醉人的绿呀”领起,然后用一连串的新颖生动的比喻来加以描绘。请同学们把有关段落朗读一下,从“那醉人的绿”读到“看不透她”。一边读一边把喻体找出来。这里连用了哪些比喻?都在比喻什么?是从什么角度去描绘绿的?写出了梅雨潭的绿什么特点?

  小结:潭水之绿,本是难以言状的,朱自清不愧为语言大师。经他这么一说,潭水的绿就好像呈现在我们眼前了。这种对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多层次设喻的方法,称作博喻。

  [板书] 博喻

  朱自清在《春》这篇散文中,也曾用过这种方法。想一下:比如写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③为了写出梅雨潭绿的特点,接下来,作者又把她跟其他著名风景点上的“绿”作对比: (出示PPT19)

  [板书] 对比

  北京什刹海的绿杨“太淡”;杭州虎跑寺的绿壁“太浓”;西湖的波“太明”;秦淮河水“太暗”。那四个著名风景区的“绿”都是美的,但作者觉得都有缺憾。那么梅雨潭的绿,绿得怎样呢?作者没有说。但是,我们读者却可以从中体味得出:既然什刹海的绿杨太淡。虎跑寺的绿壁太浓,那么,梅雨潭的绿就不淡不浓。

  即,浓淡相宜。既然西湖波太明,秦淮河水太暗,那么,梅雨潭的绿就是不明不暗。即,明暗适度。用一句成语,就是绿得——恰到好处。就像“东家之子一样”,“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出示PPT20)

  ④经过这一番比较,更突出了梅雨潭“绿”得可爱,作者抑制不住内心的喜爱之情,竟脱口而出:“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这里,把原来的第三人称“她”改为第二人称“你”了,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好处?

  明确:把绿比拟为人,并与她直接对话,运用了“呼告”的修辞方法。一般地说,一篇文章前后的人称要统一,但在抒情散文中,有时感情达到**时,可以变换人称,便于抒发感情。

  [板书] 呼告

  ⑤接下来,作者写了自己的猜测:梅雨潭,为什么绿得这样奇异,这般鲜润?分析了两个原因:1.潭深; 2.融进了一块蓝天——想像力何等丰富。面对着梅雨潭,作者再次赞叹:“那醉人的绿呀!”

  ⑥此时此刻,作者深深地为之陶醉了。而赞叹之余,又忽发奇特地想象。

  什么想象? (出示PPT21)

  明确后,请同学们朗读“我若能……我若能……”,并做下列练习:

  A.填空:我若能裁你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 她必能临风飘举了。

  我若能挹你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能明眸善睐了。

  B.请以“我若能……”的句式仿写一个句子。

  我若能取你为料,我将赠给那失意的画家,她必能妙手丹青了。

  我若能编你为曲,我将赠给那美丽的哑女,她必能高歌欢唱了。

  小结:可见,作者心目中的绿,已不是一般的绿了,而是神奇的绿了。

  [板书] 想象

  ⑦梅雨潭是奇异的绿,是醉人的绿,作者面对这绿禁不住手舞足蹈起来。似乎面前的已不是梅雨潭,而是一个天真活泼、鲜润可爱的小姑娘。于是,作者又是“拍”又是“抚摩”,还要“吻”呢!不仅如此,作者还为她取了一个动听的名字,叫“女儿绿”。

  小结:这里的描写,把作者对梅雨潭的绿,对祖国山水的如痴如醉的深情,表达得真是淋漓尽致!

  总结课文 (出示PPT22)

  同学们,这篇课文作者用热烈、明快的色调描写了明丽多艳的画面,把梅雨潭的绿形神兼备地展现在读者面前,那么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篇短小的游记散文,通过对梅雨潭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自然景观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绿一年级课文】相关文章:

1.绿的课文原文

2.绿课文原文

3.西湖的绿课文原文

4.西湖的绿课文主要内容

5.绿色蝈蝈课文内容

6.初中绿色蝈蝈课文原文

7.绿色蝈蝈课文原文

8.绿色记事本课文

上一篇:《秋天的怀念》阅读答案史铁生下一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课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