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教学案例分析与教学后记

2018-07-20劝学

  一、背景案例:

  文言文教学已经成为语文教学中的瓶颈之一。学生讨厌学,老师害怕教。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如何调动教师讲授文言文的热情,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文言文教学中有一个矛盾,即解决字词与赏读课文之间的矛盾。如果花大量的时间来解决字词,则出不了“彩”;如果一味地赏读课文,又成了绣花枕头;两者兼顾,则疲于奔命。既要夯实基础,又要出新,如何解决这对矛盾?

  值得庆幸的是,上学期到洋思中学学习了半天,听了一堂公开课《孙权劝学》。回来后,在教学中不断思索,反复实践的过程中,我逐渐察觉到了文言文教学的其中一条出路:努力上出文本价值,体现文言文的文化气息。

  二、案例描述:

  以下是我的教学案例:

  《孙权劝学》

  (一)、导入:

  PPT出示“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让学生齐读两遍。

  师问:读出意思来了吗?这句话最早描述的是哪位历史人物?(板书:吕蒙)

  (二)、解题:请同学们帮老师做一个填空题。PPT出示:孙权劝(谁)学习(什么),结果(怎样)?引出话题。

  (三)、了解《资治通鉴》

  《孙权劝学》短小精悍,告诉我们一个似乎人人知道却又经常被人们遗忘的道理,其实在《资治通鉴》里面这样的小故事还有很多,如(PPT出示学生熟知的小故事),这些小故事都告诉了我们很多深刻的道理。这就是作者司马光编纂本书的目的:

  PPT出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让学生解释一下这句话的含义)

  PPT出示关于《资治通鉴》的介绍

  (四)、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语气,读懂文意。

  1、 请一位学生读。

  2、 其他学生评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顺。有些不到位的可以由教师最终明确。

  3、 学生试读(PPT出示去掉了标点的课文,可以请学生试着挑战)

  4、 全班齐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语气)

  (五)、小组学习、合作探究

  1、 文中提到了几个人?分别做了什么事?(板书:孙权——吕蒙 —— 鲁肃)

  2、 孙权为什么劝吕蒙学习?他是怎么劝的?(让学生找出原文后,PPT出示原文,并分析)

  让学生用现代汉语解释这些句子,着重点出一些重要词语,如博士、往事等

  让学生模拟孙权的语气来读一读这些句子,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感情。

  3、 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结果怎样?

  学生找出文中鲁肃与吕蒙的对话(PPT出示原文)

  让学生用现代汉语解释这些句子,着重点出一些重要词语,如“及”

  “吴下阿蒙”究竟是怎样一个人?(PPT出示《三国志》中关于吕蒙的两则材料,进行对比)

  体会两人对话时的语气,如“大惊”“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中的“!”,学生试读。

  4、体会本文给我们的启示。

  问:三个人物中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学生可以各抒己见)

  将本文给我们的启示与学过的《伤仲永》做比较。(PPT出示中央台主持人敬一丹的一句话:只要你想改变自己,什么时候都不晚)

  5、体会《资治通鉴》的文化内涵

  师:孙权劝学,使吕蒙学有所成,更改变了吕蒙和鲁肃之间的关系,其中的直接受益者是吕蒙,但最大的受益者其实是?(学生集体回答:孙权)为什么?(因为暑下之间关系融洽了,能帮助他更好的治国)。这也是孙权劝学的用意所在。他的这份良苦用心,他的这种劝说的艺术,能为后代的皇帝留下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这就是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的目的:“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读两遍,问读出意思来了吗?)

  师:《资治通鉴》不是写给普通老百姓看的,而是帝王的读本,他要告诉以后的皇帝该怎么治国。所以后代帝王们曾经这样说过:

  “习闻明知古代帝王之道,身体力行《通鉴》原则”——明太祖朱元璋

  “事关前代得失,甚有裨于治道” ——清圣祖康熙

  “叙事有法,历代兴衰乱本末毕具,…… 借此熟悉历史事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毛泽东就是这样一部书,受到了历代帝王的追捧,其实在《资治通鉴》中我们熟悉的小故事还有很多(PPT),希望同学们有空可以去翻一翻。

  六、课堂小结。

  七、作业:让学生课后找资料,了解“编年体”和“纪传体”的区别。

上一篇: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学案下一篇:《孙权劝学》练习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