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山下治超人散文

2020-04-23散文

  2012年3月22日,细雨霏霏,积水如银,道路泥泞,气温下降,街道村落都被笼罩在一片轻纱薄雾之中,我只身来到位于巍巍昆仑山脉南麓疏附县附近的治超站实地采访,体验生活。从所观所感、所见、所闻中,初步了解到路政治超执法人员他们的工作职责以及生活工作情况,对此,在心里边都留下历久弥新十分美好的记忆。

  艰苦而幸福的治超环境

  在阵阵细雨与和煦春风中,受疏附县路政局副局长兼治超站站长孙来微的邀请,我来到了该治超站采访。该治超站值班室就设置在离开县城几公里外国道一侧,其建筑坚固结实、小巧玲珑、独立而方顶,像座哨所或者简易站台。站台外还垒砌了一圈沙袋,靠站台窗口下摆设有一张办公桌。不用问,这就是站岗执法的露天工作台。因为下雨的原因,今天,治超执法人员就只能躲在站台里坚守工作岗位了。

  趁着吃饭的机会,我参观了职工食堂。食堂设在相邻的另一所大院里,面积不大,只并列地放置了两张桌椅。因为,平时最多只有十人用餐,感觉温馨而典雅,干净且卫生。这里有一名维吾尔族厨师,中午的主食是抓饭,也有馒头和小菜,可以调剂不同人的胃口与临时生活需要。

  今天和我们一起用餐的有三人,一个是孙来微站长,他清纯质朴,是个高条而又有点羞涩感的新疆青年。他是这里的新任站长。还有从乌鲁木齐交通学院来此挂职的小猛副书记。外边的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我们边吃边谈。这时,厨师为我们端上了已经准备好的丰盛的饭菜。从介绍中知道,小孙与小猛,都是大学生,都担任领导职务,也都是三十浪当的小伙子,其人瘦而高挑(1.8米),是朝气蓬勃、年轻有为的篮球爱好者或者健将。他们调来此地工作已经有半年以上了。

  我们说说笑笑,东拉西扯,因为是准同行的缘故,又是非官方性质,我们谈话很随和,很自然,从而也更能确切地感知了解他们对工作、对生活、对未来理想追求的满意度与幸福指数。因为像他们这样有固定的生活与良好的工作场所,又有如此多编制(正规的应该是30人,实有11人)的单位,且新人较多,比起其它一个局级单位只有三两个工作人员的好,那要好出多少倍,强出多少倍。况且,它与县城近在咫尺,其单位隔壁就是一座原来交通系统建设的别墅型疗养院——一座别出心裁、有田园山水,有绿树红花,有游泳池篮球场和大果园设施全面的大观园。这是天时地利赋予他们的便利与恩惠,也是和谐社会在他们一代人身上的折射与回放。

  艰辛而富于挑战性的工作

  说起治超站,这也许是一个新名词。而且除了大货车驾驶员之外,不会为更多的人们所熟悉,所了解,所宽容。其实,治超执法工作,是一项极具挑战性,责任性、严肃性的高难度工作。

  因为,公路的健康与寿命是与正常的负荷与承载相关联的。也就是说,单位面积瞬时通过的压强越大,超出了负载倍数越大,就会给公路造成的硬伤越大,它会使路基松动塌陷,公路的结构破坏断裂,久日久之,公路的.结构就会土崩瓦解,就会腐烂变质成一包豆腐渣,国家投资成百上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的巨资与人力物力就会毁于一旦。而超高超宽同样具有极强的破坏力的,它会挂伤拉动正在运行中的其它车辆,妨碍别人正常运输,也会挂伤或者碰撞上公路、铁路上面的立交桥、旁边的涵洞或者其它附属设施,使之瘫痪塌方或者破损,其危害是不可估量的。

  因此,公路治超人员,他们是公路的医生与护士,是把公路当亲娘,当作衣食父母,保护公路交通秋毫无犯、畅通无阻的保护神。在万里迢迢的新疆公路运输线上,有了他们通宵达旦,夜以继日地巡逻、监守并且精心呵护,耐心察堪,不放过一丝破坏公路交通的蛛丝马迹,不允许有一辆超宽、超高、超重的负载剌痛公路有点脆弱的韧带与敏感的神经,这样,公路健康才能安然无恙,交通大动脉才能平稳有序地运行,边疆经济建设才能持续快速稳定地向前发展,祖国建设才能一日千里,突飞猛进,日新月异。

  孙来微告诉我:“喀什路政局刚调我来这儿走马上任之初,就有不少单位和个人赶来套近乎、说好话、调远圈拉关系的主:有的要承包我们的伙食,有的询问我们有什么困难,也有察言观色要请客送礼,掏红包的,让人感到飘飘欲仙,盛情难却,好像到处都是亲人和朋友,当时就感觉自己好像身价百倍。”

  前车倾覆,后车之鉴。因为,我们中间以前确实有人利令智昏,监守自盗,因为大权在握,忘乎所以,从而贪脏枉法,假公济私,在光天化日之下拿良心与路脉路产做权钱交易,而且证据确凿,已经纷纷落马,有的已经被隔离审查。这是执法犯法,罪有应得。我们路政人就要光明磊落,大义凛然;我们路政人就要爱路护路像爱护眼睛心灵一样,掌好天平、唯法独尊,铁面无私。宁愿再瘦十斤肉,也不能让国有公路的路产路权伤损一根毫毛。

  谈话中,我仿佛听到了水滴石穿金属撞击斩钉截铁的声音,而这声音是从一个刚从自治区大专院校毕业,有过四五年公路执法工作经验的党员大学生口中说出来的。谈工作,谈理想,谈治超的小孙,口若悬河,津津乐道,毫不掩饰,毫不羞涩,像是在述说自己的爱人和孩子,像是在讲述自己的手掌和亲戚朋友一样肯定,一样自信娴熟,一样令人心服口服,热血沸腾。

  原来,孙来微出身于一个养路工人的家庭。其祖藉山东辽城,父母已经在巴楚养路段光荣退休。他生在养路段,长在三岔口,吃饭住宿生活都与公路建设养护息息相关。这样的出身环境与氛围,从小熏陶造就了新一代护路人的眼光与胸怀,新一代护路人的气魄与胆略。小孙自己还上过塔什库尔干的雪域高原,在塔县路政上工作过两三年,虽然年龄不大,他却同父母一样蹲过“山风大如斗,风吹石头走”、“小风三六九,狂风天天有”的大风口三岔口,一样上过高山,经历过高原缺氧的洗礼。如今又远离故乡,受命于危难之间,来到了疏附治超执法第一线,为祖国的公路建设站岗放哨,执法把脉,为国道交通保驾护航。我佩服梁山泊英雄后代的赤诚与豪爽,我也为公路交通安全找到了坚定从容、忠贞不二的掌门人而欣慰。

上一篇:昆仑散文随笔下一篇:《昆仑决》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