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忆九五之冬散文(2)

2020-04-23散文

  现在我所在的幼儿园单位除去雨雪等恶劣天气外,正常情况下,每周一的上午接园任务完成后,园长就安排各班老师领队集合在国旗台前,排成整齐的队伍,面向北方的旗台方向。大家等待园长打开旅行扩音箱的音响开关,在优盘模式下演奏雄壮激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音乐响起之时,一位老师就开始拉动旗杆上的绳索,另一位老师手捧国旗的一角,用力一甩,国旗随着拉动的绳索,缓缓地随音乐上升,音乐结束时,国旗已经升到旗杆最顶端,之后再绑好绳索。所有站在国旗下的教职员工以及全体幼儿,都面对国旗行注目礼。

  师范校园和现在我们单位所不同的是:二十多年前,那时没有优盘模式的流动扩音设备,播放音乐时使用的是唱片磁带和校园的广播喇叭,升旗的步调调整不能像现在这样很合拍,所有班级的学生在国旗台下列队站好后,由四名出旗手各伸出自己的一只臂膀,用手抓着国旗的'一角,让国旗处于平铺水平的状态下,大家迈着正步由远而近走向旗台。这是出旗的过程,出旗是通过喊话的口令来进行的,前后各有两个人也迈着正步履行护旗职责,还要有口哨声吹着长短音,一般由体育老师连喊再吹哨子进行指挥,护旗队才能八个人步调一致的迈着正步来到国旗台前,站定后通过指挥口令进行交旗仪式,接旗的是学生会的两名成员,指挥和执行都很庄重。之后开始挂旗,放音乐奏国歌,老师同学们行注目礼,随同音乐唱国歌,直到一曲雄壮的音乐结束。学生会代表再发言,进行国旗下的讲话……

  雪界校园升旗仪式,五星红旗的鲜艳,白雪笼罩的瓦房屋顶的纯洁,天空在雪后晴日下的明朗,白鸽依旧在空中飞过,带着鸣笛般的哨音滑向远方,这美好的记忆,美丽的神往,在二十年后的今天,依然心情激荡,心中充满豪情和力量!

  三、冰凌上的飞床

  冰床子是水区人严冬季节在冰面上游乐行动的工具,一般是孩子们坐在冰床上滑冰嬉戏,图个热闹开心,还有就是身体不太肥胖的人坐在上面赶路,比行走更快速,也更安全,使用这冰山简陋的交通工具,在出行时显得很惬意。既不像滑雪运动员一样充满危险和激情,又不会在冰上走路脚下不稳容易擦滑摔伤,所以说,每年数九天冰面上比较坚实的时候,总有一部分玩耍和出行的人用冰床子在冰面上代步行走,滑来滑去的,嗖的一下,飞向远方。

  寒冷的冬日,我偶尔在大周末不愿意回家,主要是节省来回的车费钱,以缓解当时经济困难造成的压力,哪怕是一元钱、一角钱,在当时也是尽量省着花,有时自己在外随同学们一起聚餐,选择的地点大半是在价钱比较便宜、经济实惠的餐馆,采取AA制平均敛钱的方式,大家还有时比较照顾我,都知道我的家庭条件比较差。但是我始终不搞特殊,一次五元左右的消费,自己还是不吝啬的。但是这点钱,只能从来回返家的路费中节省。那时在校园过大周末的学生没有几个,我留下来的次数最多。那时深感孤独,非常想家。

  每当我感到孤独难耐的时候,总爱走出校园,在周围瞩目远方,面向老家的方向望穿双眼,想念幼小的儿子和在家的爹娘。往往在这隆冬的时节,淀边的养鱼塘结冰的塘面上,坑池边,就会有三三两两的孩童们在上面溜冰嬉戏。其中有使用溜冰床滑来滑去的,双手拄着支撑溜冰床前进倒退的滑竿,是两个六个圆左右尖头的铁条,类似蜂窝煤炉子的捅条火柱。溜冰床上荡来飘去的孩童,有时被撞翻在冰面上,甩出去好远……孩子们的欢笑声、吵嚷声、怒骂声不时传入耳畔。被撞飞的冰床,已经在老远的地方等待甩飞的孩童再一次盘腿稳坐,接着重新进行碰撞的游戏,孩子们乐此不疲。撞翻摔倒后难免兵戎相见,拳头和腿脚并用,夹杂着骂声和哭声,冰床子依然在冰面上飞来荡去,时喜时恼。

  我当时很担忧,假若孩子们聚在一起,分量较重,万一冰面破裂,会不会坠入冰窟不见人影?可是我错觉了,即便是坠入冰窟,也不过是弄湿衣服,孩子们选择的水塘冰面,都是不会淹没他们身材的,这一点后来在孩子们的争吵中能听的出来。白洋淀的溜冰孩子,猴精猴精的,不会呆头呆脑的在冰面上不识深浅,落个找死的傻蛋,这帮孩子从落生就明白水的危害,并且个个都是水鬼子,精灵的很!

  四、燃烧的煤炉

  白洋淀的冬天依然是非常寒冷的,严寒笼罩着校园内外的世界,所以那时生炉子取暖是必需的。白洋淀校园冬天的炉火是非常温暖的,这温暖来自炉膛里熊熊燃烧的火焰。那时在我的家乡,生煤炉的原料是粉碎的煤面按比例掺上黏土打成煤块晒干而成,一般煤土结合比例按三比一或者煤的比例再提高些合成,燃烧后再从砖垒的煤火炉的底部掏出燃尽的煤面子,这样的煤炉不仅可以在冬季为屋子增加温度,还可以烧水做饭,关键是煤的质量要好,再有就是炉子垒的合理,有助于燃烧和封火,不爱熄火。可是烧煤的炉子周围是很脏的,主要是烟灰和土尘造成的。

  九五年冬白洋淀边的校园,炉子的内部不是很宽敞,可在高度上是有讲究的,一般比我们家乡的炉子要高一些。最主要的是,炉子燃烧的不是煤块,而是和着土的煤泥,这就使周围环境明显干净多了。炉子旁边有个铁槽子,煤粉倒进这个铁槽子里,在旁边还有一个盛黄泥巴的槽子,铁槽子经常放有搅合了泥巴的煤面子,在其中掺和些水,搅拌成煤泥,拌好后顺便拿个小铲,一铲一铲地往燃烧正旺的炉膛里填煤泥,潮气和煤气顺着烟筒散向室外,炉火依然熊熊燃烧,烟筒上散发着热量,带动着整个房间暖烘烘的,使人感觉雪后的寒冷和室内温暖成为明显的对比。那暖呼呼的教室和宿舍,有这样简单的土炉子的加温,对于大家的学习和思想成长,无疑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白洋淀边曾经的冬日师范生活,那温暖而不同于家乡土炉的特色形式,深深地烙印在时光的深处。这些年,暖气的普及,身居室内学习和工作,人们早已把冬的严寒淡漠,可那段土煤炉供暖的时日,每每想起。此时,我心依旧,沉浸在师范校园紧张而美好的往昔岁月里。  五、街边美味小薰鱼

  以前曾去过在一些地方,都没有见过白洋淀水区独特的水产品风味——小薰鱼。我发现这种地方特色的美味食品是在九五年师范读书期间。记得有次几位同学上街购物,回来的路上买了一包打牙祭的小食品,这几个同学回到宿舍,打开用草纸包裹着的那包美食,一股熏制食品的清香瞬间在宿舍里飘散。我当时觉得这包美味可能是白洋淀的特产——小酥鱼,但是飘散的风味却不近相同。

  “熏鱼,熏鱼,白洋淀的小薰鱼!大家尝尝鲜,刚出炉的!”家在水区的老班长不停地喊着。大家围拢上去,争着品尝,边吃边品评着这异域的风味特产。我也从午休的床铺上爬了起来,扔掉手边的书,赶紧凑到跟前,也去品尝一下这当地的街边美食。我以为这就是在老家的小贩经常串街拉着长调大声吆喝的“酥鱼来……”那种风味独特的小酥鱼。走近一看,不对,那酥鱼是锅蒸的小碎鱼,带着湿气,酥鱼是蒸制的,自己也偶尔买些来吃;可面前打开的草纸包里,分明是熏制的比较干脆的小杂鱼,还带有锯末烤制的气味,听说是用点燃的锯末在大铁桶里分层摆放,不断调换位置,在火候和时间最合适的时候才出炉的,熏制师傅必须有精湛的制作手艺,熏制不当,不但影响口味,食品还会影响入口者的健康。所以,这种街边熏制小摊是不多的。这酥鱼和熏鱼就产生了本质的区别。

  小时候听街闲聊的老年人传言,老年间的酥鱼来自白洋淀同口地带,是淀里细网打的鱼,那些杂七杂八的小鱼小虾没法拿到集市上去卖好价钱,渔家就把这些细碎的小鱼经过盐渍蒸馏,做成熟食,装在大个鱼篓里,再放到独木轮手推车上,步行沿街叫卖,这卖酥鱼的,头上戴个纬编的尖顶大斗笠,夏天防晒,春秋防雨,走街串巷,在黄昏时分大声的喊叫,“谁要酥鱼,酥鱼奥——”声音拉的老长,全村都能听得清清楚楚。经过精心炮制的淀里小酥鱼的味道,确是逗人馋虫,令人闻之垂涎欲滴的美味佳肴。虽然熏鱼散发的味道不如酥鱼浓香强烈,可抓一两个放进嘴里,细细咀嚼,脆生生的,清香美味,鱼香爽口,恰似高度数甘醇,后劲十足,越嚼越来劲;若再来块锅贴玉米面饼子,那就是绝品的美味佳肴搭配了,白洋淀水区的同学这样说:“棒子面饼子嚼熏鱼,那滋味,没治了!”

  记得那包散开在宿舍的小薰鱼,携带着街边铁桶烤箱中充足的木扎花烟熏味,还没来得及被拿上晚间的餐桌,转眼间,被几个学兄学弟统统报销,这买主老班长,只能眼睁睁地叹惜他晚餐的助餐佳肴不翼而飞了。今天这位老班长同学,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分别后二十年来,一直是我心中的领路和眷念。

  街边的小薰鱼,后来又历次被大家包回来带到宿舍里、餐桌上,这简单却讲究工艺的熏制品,多少年后还在嗓子眼里勾引着等待被唤醒的馋虫。

  那日子,上世纪九十年代沸腾的校园生活,在心中虽久久忆念,却不可唤回。打听到的不少同学,个人尽职,儿女长进,现在都生活在舒适的环境中,少数开始退休或邻近退休,多数还在一二线为教育勤恳的工作,奉献着自己的余温余热,在单位起着传帮带的作用。暮色苍茫,夕阳更红,振兴家乡的教育,有你我辛勤的汗水和舒心的笑容。为党为国为民为己为后人,甘心奉献,不负当初留在母校的豪迈誓言!

  2016年12月10日书于西苑

【漫忆九五之冬散文】相关文章:

1.陕北之冬经典散文

2.漫洇记忆,流音追念散文

3.童年漫忆经典散文

4.漫数回忆散文

5.小峪河之冬现代散文

6.秋风去,又迎一时之冬散文

7.致九五班诗歌

8.青春无悔之冬泳散文

上一篇:陕北之冬经典散文下一篇:小峪河之冬现代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