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西藏的散文(2)

2018-07-21散文

  《感受西藏》

  去年从西藏回来后就想把自己在西藏的感受写下来,可是心里装了太多,反倒不知从何说起了。时间久了,就没有写的欲望了。现在去西藏的人越来越多了,大凡是经常出门的驴友,都特爱吹吹自己在西藏旅行的经历。前几天同几个去过西藏的朋友聊天,发现每个人对西藏的关注和感受都是不同的,一时倒有了想写写西藏的愿望。

  其实西藏就是西藏,只是看西藏的人各有偏好,又带着不同的情感色彩,所以感受也不同,正所谓“风月无古今,情怀各浅深”。就如有人喜欢城市,有人喜欢乡村;有的人喜欢历史,有的人喜欢现代;有人看人文,有人看地理;有人喜风光,有人爱饮食。西藏是一块神秘的土地,不仅有独特的风光、历史和自成体系的文化,还因为高原缺氧的地理环境对于每个内陆人尤其是零海拔地区的人是一种挑战。我总说去过西藏的人都带着一种自豪感,这种感觉不仅仅来自与无限风光、恶劣并变幻莫测气候的亲密接触,还在于挑战自我,站上世界屋脊的那种内心的满足。西藏曾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地区,要更好的了解这片土地,不能不了解佛教在西藏传播的历史,正如要了解西方,应当读读圣经

  拉萨原为“惹萨”,白山羊驮土之意。相传当年松赞干布带兵走到这里,看到这里的景色非常好,就决定在这里建都。他把戒指投在湖中,用白山羊驮土,填平了湖水,戒指投入的地方就是惹萨,后来慢慢叫白了,就变成了“拉萨”。西藏的地形犹如一个罗刹魔女仰面躺着,文成公主就在这魔女的心脏以及各个关节处设置寺庙和灵塔,保佑吐蕃国泰民安,风调雨顺。藏族本是一个信仰苯教的民族,自松赞干布起,为了政治需要引进了佛教,中间虽有公元841年藏王朗达姆灭佛的事件发生,但是大体上从那时起佛教在西藏一直兴盛到今天。政教合一则始于格鲁派黄教达赖五世洛桑嘉措,在同其他教派的争斗中,洛桑嘉措依靠蒙古势力打败了其他教派,建立了统治西藏的政权。

  去西藏的时候正好赶上藏族的萨嘎达瓦节,在布达拉宫广场和大昭寺门前的转经道上,满是一手提着佛珠,一手拿着转经筒边走边转的藏民。布达拉宫最早是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皇宫,后来作为达赖喇嘛办公和休息的地方。现在红宫中安放着历代达赖的灵塔,金碧辉煌,但缺少人间烟火。喇嘛不太友好,绷着脸,不肯让你多逗留一刻,藏民也不大进去,只是围着布达拉宫广场转经。大昭寺的景象令人难忘,在著名的大昭寺广场,成百上千的藏民睡在那里,醒了就开始磕长头。他们不远万里从西藏各地一路磕到拉萨,许多人一生的梦想就是能够在近处瞻仰释迦牟尼的14岁等身金像。

  释迦牟尼佛涅槃后,他的徒弟为了纪念他,依照他圆寂前的模样为他塑造了8岁、14岁、25岁等身金像。25岁等身金像留在印度,后因战乱沉入印度洋底,8岁和14岁等身金像却以不同的途径,机缘巧合的来到了西藏。当年松赞干布政治联姻,同时迎娶了尼泊尔的赤尊公主和唐朝的文成公主。赤尊公主带来了佛陀8岁等身金像,供奉在拉萨的大昭寺,文成公主带来了佛祖14岁等身金像,供奉在小昭寺。后来吐蕃和唐朝的关系紧张,据说武则天皇帝要派兵夺回释迦牟尼14岁等身像,吐蕃人为了保护佛像,就把8岁和14岁金像进行了调换,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14岁等身像供奉在大昭寺的原因。

  如果有人问我,在西藏只能待四五天,应当去哪里。我会问他心里的西藏是什么样子的。如果是森林、草原、牧场,就去林芝。我心里的西藏是世界屋脊!是荒凉的,几十里没有人烟,笔直的路通向天边,路和天在远处相接,交融在一起,分不出哪里是天,哪里是地。头上湛蓝湛蓝的天空,飘着三三两两的大块的棉花糖似的云朵,云朵很低,离开了天空,在人的头上,仿佛触手可及。路向上延伸着,人和云、天、大地交汇在远处——这就是我心中的西藏,这就是后藏给我的感觉。

  离开了拉萨,先去的是林芝地区,在浅绿色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上坐船漂流,峡谷的两侧是草地和几十座连绵不绝的山峰,峰顶罩着白色的积雪,白雪下面被阳光照到的地方发出耀眼的翠绿,山的下半部背光的地方颜色是墨绿的,厚厚的带状的云彩在山谷中穿行,映衬着白色的积雪和从上至下由浅及暗的层次分明的山峰。在这些山峰中,最突出的是南迦巴瓦峰,海拔大约7700多米,没有珠峰高,但是地势陡峭,直直的山峰向上突起,形成一个锥子的形状,风吹过,冒着冷冷的寒气。它也是至今唯一没有被人类征服的一座雪山,全年的能见度不过百分之三十左右。近四个小时的峡谷穿行,有幸见到了南迦巴瓦峰的不同角度。接近傍晚的时候翻过雪山去到一个叫鲁郎的小镇,半路上再一次领略了南迦巴瓦峰的美,此时只能用一片洁白来形容。站在山顶,头上飘着零星的大片雪花,脚下是厚厚的洁净得没有一丝杂质、没有一点痕迹的积雪,远处是滚滚的白色云层,云层的后面南迦巴瓦峰像个羞涩的少女,露出了一点点峰头,半拢云衫半遮面!

  除此之外整个林芝地区给我的印象就很平淡了,森林、草原、牧场、流水,很美,却没觉得很特别。心情有些失落,怀疑此行的价值和自己付出的近半年的体力与精神上的准备是否值得。

  所有的阴霾在往珠峰的路上融化了!空旷的大地上,一座座铁红色的、黄色的、绿色的山,还有满是砂石和贝壳的土堆,风吹起来,漫天的扬土,刮的人满身满脸。阳光下兰绿色的高原湖波和杨卓雍湖静静的躺在黄绿相间的群山中间,云彩在群山和湖面上留下斑驳的影子,把湖水衬出了柔和的蓝色。在过珠峰最后一道关卡时,轮胎扎了,司机换轮胎的时候,我爬上了附近的土堆。珠穆朗玛峰已经清晰可见,土堆上随处都是石块垒砌的玛尼堆,我也垒了小小的一个。跪在玛尼堆前,面对着珠峰,望着头上的云,眼泪不自觉的流了下来。

  走进珠峰,来到了位于海拔5500米的第一座登山大本营,已接近傍晚日落时分了。近看珠峰,第一眼的感觉是珠峰像汉传佛教的弥勒佛,左膝盘着,左臂放在左腿上;右腿支着,右臂搭在右膝上。傍晚的日光柔和的洒在“弥勒佛”的身上,没有想像中那么高耸,没有南迦巴瓦峰那么险峻,却有着“弥勒佛”般的亲切和慈祥。

  起风了,风越刮越大,带着呼啦啦的响声。宿营地上很多人都拿着相机在等着拍日照金山,我走了好远,选好了位置,可惜一直等到太阳完全西下也没有见到,冻的发抖,就回到了帐篷。宿营地上一位藏族小伙子邀请我去参加他们的晚会,虽然动心,可是因为孤身一人,还是谢绝了。晚上躺在帐篷里,身上盖了两床棉被还有羽绒服,仍然冻的瑟瑟发抖,不知是被太沉还是高原的原因,心跳很快,半睡半醒中,远处藏民的歌声夹杂在呼呼作响的风里一路飘来,在耳边响了一夜。两三点来钟的时候,忽然想,不知道这高原的夜空会是怎样的,就披上羽绒服走出帐篷。那晚的夜空,星星不如我想像的那么多,但是很大、很亮,几颗流星从头上划过,划到了歌声响起的地方…一片令无数人魂牵梦绕的土地!

  从珠峰下来,来到了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比起前藏的布达拉宫,这里要小很多,也远不如那边的宏伟,几位班禅的灵塔也不像达赖的灵塔那般耀眼,珠光宝气,但是这座寺庙却飘荡着一股祥和的气息。小喇嘛憨憨的朝你笑着,摆着手和你照相。殿堂里的喇嘛会主动为你讲解,半是中文半是英文。寺庙外有一个很大的展佛台,一年一度的晒大佛节日,这里会晾晒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的画像,还会举行一年一度的辩经会。这也是一个隆重的节日,整个后藏地区的藏民都会赶到这里。

  遗憾的是,在西藏期间,尤其是前藏地区,旅游车所到之处,遍地都是汉人。饭店是四川人开的,开车的也多半是四川和甘肃人。藏民也蛮喜欢吃川菜的,他们的生活很悠闲。五月的拉萨,八点来钟天才会亮,晚上十点多才会黑天。藏民九点上班,可能九点半钟你会在藏餐馆里找到他们。没有公职的藏民转经是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转够了回家吃午饭,吃过午饭后下午再接着转。我在拉萨接头闲逛时,就被一位藏民拦住,语言不通,他抓起我的手看了一眼手表,转身离开了转经道。在西藏旅游购物之多,出乎意料。药材、山珍、珠宝、茶叶、啤酒、牛肉干,令人目不暇接的购物店,藏民也跟着在饭店门口卖假珠宝。我带回了一块雅鲁藏布江石和一块海螺化石,据说西藏的绿松石就采自于雅鲁藏布江石。是不是真的对我来说并不重要,那石头沉积在谷底,被江水染成了绿色,几亿几十亿年,是历史和大自然的见证,比珠宝还要珍贵。

  每次想起在珠峰的那个夜晚,想起那干净的天空、白色的雪和划过心头的流星,心也变得纯净。5500米是我曾到过的最高的地方,希望它不是我人生的最高峰。

上一篇:精美散文的欣赏下一篇:描写雪景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