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不能忘却的纪念散文(4)

2018-09-25散文

  结束了自家的扫墓,来到平家与之会合,他们吃完午餐正在喝茶。念叨我还没有吃饭,平的姐姐连忙端来家乡人都喜爱吃的米团子,还盛了碗鸡汤给我吃。是感到饿了,我也不客气就大口吃了起来,香喷喷的团子很快填饱了肚子。加入到平家的祭祀队伍,我们朝老街上头走去。这里的老街,五十年代也是很有名气的青石板街。街面上大户人家多,都是木柱砖瓦房,有的庭院深深,有的建有阁楼。过去余埠水路通畅,又是区政府所在地,集市繁荣,被称为“小汉口”。随着政府机关的搬迁,老街渐行渐远,满街青石板也无影无踪了。如今多数人家搬走了,年轻人外出工作,老街褪去了繁华,更显得破败不堪。那些老房子,则改成了茶馆、麻将馆,成为退休老人休闲的场所。

  走出街头是一片田野,这里地势开阔,有沟渠、稻田,虽没看到茂盛的庄稼,但几块田里的紫云英开得正旺;沟渠边油菜花、蚕豆花竞相开着,看到了生机;水沟里长满蒿笋,几位中年妇女正在采摘,那是餐桌上的时令菜。我们一边走一边看,有一种久违的感觉。来到平的父母及其大哥的墓地,让我想到了一位以做渔钩为生的手艺人,当年在余埠街上也是人人知晓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老街的柳编、斗笠以及渔钩等手工艺产品种类多,做工精细,远近闻名,涌现了一批手工匠,平父就是其中之一。随着社会变迁,机械、智能代替了手工,各种传统手工艺开始衰落,面临失传。而平父的离去,也预示老街的钩铺将后继无人,虽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之憾,但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老人墓碑前,我深信历史将会永远记住这位渔钩匠人!

  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我们回到故乡祭悼先祖列宗,参加清明祭扫活动,这是一种怀念与感恩,也是对生命最好的祭奠。“父母在,人生即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网络流传的两句话,给了我心灵无比的震撼!当我们思念逝去亲人的时候,是否当倍加珍惜生命,孝顺尚健在的父母,让清明思亲在下一代传承呢?

上一篇:沉默的背后散文下一篇:春风颂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