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县卧佛发光之谜散文(3)

2018-09-26散文

  余瞻此卧佛,平腴莹润,神态温善,顿觉妙悟,其平视前方,似有深意。《说文解字》曰:“观,谛视也。”今日人探究世界,大体分为眼视、实验、言辩、思判,有类似此。而眼察物象及其变化,实为首也。《易传》曰:“古者包牺氏之王者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可知“观”之喻大无极,而譬小无内,有“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之功用。

  “观”亦分有心无心之别,阮籍“登高眺所思,举袂当朝阳”此有心之观;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无心之观。可知阮籍有身累、情累之行役,而未达道境。老庄主张“自其同着视之,万物皆一也。”可知其境界又高之,意抹平以俗观之、以差观之、以功观之、以趣观之。乃“齐物”之“观”也。千年后王国维所言之“欲者不观,观者不欲”亦是此旨。

  至北宋伊川翁邵雍于《皇极经世》曰:“不以我观物者,以物观物之谓也。”主张以心观心,以身观身,悲喜在物,而我无私意,以物观物,达“无言独化”之“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之境,又较前有高格。吾甚是激赏,然此境非圣人难以融合,非吾等凡人能相和。

  故吾以为身心即江山之所观之,何必复杂,李渔《笠翁文集》所谓“人心之山水;山水者,天地之才情。”故而由“色形味”直观进空间之变迁、时间之流动,与自我之心性对答自然之天籁,如琢如磨,不戕体,亦不滥情,有触即鸣,无赏戒怨,该怨不抑,应愤莫忍,然藐物而不自伤,待时而观,方有眼福,更有川流不息之人生世界。老子有问“吾何以知天下然哉?”,答曰:“以此。”然“此”非其所言之“此”罢了。  沙县为人所知,实为其小吃闻名尘寰,而此“天人合一”之卧佛则鲜为人知,是以为记之,不求传名于天下,日后有心、有缘人能体此细微良苦,已是莫大欣慰矣!

  南斗(裴满意)

  草作于白云斋

  2014-1-19

上一篇:温暖的爱散文下一篇:又一次,与你相逢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