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讲义 经典的熏陶(3)

2018-07-22三字经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孟子》七篇浑然一体,有连贯,有独立。试言之:《梁惠王》第一,以“利义”之辩开启了王道之政的新篇章;《公孙丑》第二,以“浩然之气”的修养描述了生命的关怀;《滕文公》第三,以“性善”的修为同异端辩论,重视士的操守;《离娄》第四,回到文化的源头,企图建立心中的自觉律,恢复公共理性——规矩;《万章》第五,讲述天命孝心以及士的精神,提出吏以治国,孝以平天下;《告子》第六,以“性善”之辩开篇,使大家经历了一次生命之旅,“大人”的形象呼之欲出;《尽心》第七,“天命”的思想再次与文化的源头活水交汇,存其心,养其性,修身以立命成为改变命运的方法。读《孟子》一书,其沛然勃发的文气使人的精神为之一振,孟子心性深处的博厚雄强,由此可见一斑。孟子称自己是“私淑”孔子,“讲道德,说仁义”,是接着孔子说。比照《孟子》与《论语》,觉《论语》祥和,《孟子》雄秀,而《论语》多曲线,《孟子》多直线。所谓规矩方圆,全在这两本书里面。

 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中庸》传为孔子的孙子子思(公元前483—前402年)所作。简单而言,“中”是最核心的东西,“庸”是最日常的东西。如何在日常中将最核心的东西化用出来,是为中庸思想。古人认为,不偏叫做“中”,不变叫做“庸”。其实,要做到不偏不变几乎不大可能,因为人是活的,事物是变动的,但是,中庸提醒我们不能因为现实如此而随波逐流,反之,必须培养自身察变制衡的能力。首先,要安顿好自我的情感;其次,要以至诚之心包容万物。正如在“四方”一节谈到的,从 “中”的视角里,我们看到了生命既有其独立性,又如此紧密地相互联系着。同时,中庸的思维像是一个球,是既圆满又缜密的立体思维,处身其中,不敢妄动,又无所不动。这的确是非常微妙的哲思与准则。

上一篇:《三字经》讲义生活的智慧下一篇:三字经讲义历史的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