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讲义 经典的熏陶(4)

2018-07-22三字经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大学》为曾子所作。曾子的父亲曾皙,名点,也是孔子弟子。孔子曾问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之志,最后孔子说:“吾与点也。”也就是赞同曾点之志。曾点之志,说的就是日常生活的安居乐业,就是人与自我,人与自然的和谐。曾子,孔子评他为“鲁”,也就是说他偏于笨拙,但曾子肯下工夫,注重实践,可以说行有所得。《大学》一文,提出三纲、七证、八目,阐明了孔子的“忠恕”之道,描述了原始儒家的思想纲要。我们在当下的生活读中《大学》,也显得意义非凡。在我看来,大学之道讲大人生的经营和管理。经营的目标是至善,管理的范围有三:一、独立世界的生命;二、血缘关系的生命;三、公共空间的生命。对于生命的经营和管理,离不开个人的修身。修身,是在独立世界的生命中每个人应有的严肃,此乃人的心性。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人人需要担当起这样的心性,也就是明明德。在明明德之后的亲民,使我们从独立世界的生命中回到了当下,进一步在血缘关系的生命以及公共空间的生命中经营人生,即齐家、治国、平天下。面对生命的思考,大学之道将“生命”与“生财”的问题摆在了每一个个体的面前。德本财末或者以义为利的理念,使我们又回到了独立世界的生命中。思想经历了这样一回合,就叫格物致知。于是,在“知、止、定、静、安、虑、得”的内明中,生命的意义不断溢出;在修、齐、治、平的大学之道中,东方文化的智慧不断地给人新的启示。

 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这一节在《四书》之后谈《孝经》。为什么《三字经》把《四书》列为首读的书目呢?我想,这与朱熹的提倡是分不开的。大家知道,朱熹后半生致力于《四书集注》。《四书》的重要性,在于呈现一个完整的原始儒家的人格思想。原始儒家对人伦秩序的维护,以及道德力量的培养,足以影响人类的生存,由此可见《四书》的重要性。一个人若能着力于《四书》,在其将来的为人处事上也就有了相当的根基。这个时候,如果想再进一步学习的话,就可以接着读《孝经》,其次才是《六经》。

  《孝经》的思想本于“孝”,认为孝是所有德行的根本,教从孝而生。古人的这个思想,与前面“九族”的人伦结构紧密相关。从家到国、天下,则出现了《孝经》中对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的孝提出的不同要求和相应的规范,这与各人扮演的社会角色及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是分不开的。值得一提的是,孝虽有其顺的一面,同时也有劝谏的一面。《孝经·谏诤章》指出,“故当不义则诤之。”可见,孝是对正义的持存。这样,才不会因一味顺服而破坏了稳固的人伦秩序。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第四》)总之,实践“孝”是天经地义的,但要防止愚孝,更要注重孝的对等性,独立性。

上一篇:《三字经》讲义生活的智慧下一篇:三字经讲义历史的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