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6)

2018-07-13诗词

  漆点双眸鬓绕蝉,长留白雪占胸前。

  爱将红袖遮娇笑,往往偷开水上莲。

  第二首是雍陶《送客遥望》:

  别远心更苦,遥将目送君。

  光华不可见,孤鹤没秋云。

  第三首是崔郊《赠去婢诗》:

  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

  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第一首用漆比双目,用雪比肤色,用水上莲比美人,皆是以实物比实物,而且皆是常见之物。这种比喻虽然准确形象,但俗套,不够新颖生动。比拟最好是以实喻虚,像前面说到的李煜用江水、春草喻愁,白居易以珍珠、鸟语喻音乐境界。第二首以孤鹤没入秋云来比拟归客远去,使人顿生一股落寞之情。秋云与孤鹤,一大一小,相当悬殊,而且秋云漠漠,富有空间的无限性,能让人展开广漠的想象。但是秋云和鹤,都是实物,还是以实体喻实体,过于坐实缺少灵动。第三首诗是传播人口的佳作,特别是最后两句“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不知感动过多少有类似经历的青年男女。因为它具有普世性,道出了权势、金钱在世俗婚姻中的主宰地位,也道出了无权无势者对此的不平和无奈。其中,侯门如海这一比拟起了关键作用。用大海比拟侯门,不只是象征侯门的气势,更是意味其威严的深不可测。据全唐诗话记载:崔郊爱恋姑母家的婢女,其女不久被卖给连帅于頔。崔郊为此思念不已,忽于寒食节在郊外与此女相遇,崔郊伤感之中写下此诗。于頔读后甚为感动,便将此婢送还崔郊。这段传奇故事也足以证明后两句诗的感人力量!

  清代学者马位在《秋窗随笔》中曾谈到如何在比拟上精益求精。他首先举出的他最喜爱的王维《送沈子福归江东》: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相思”是一种抽象的情感,说相思一路送君,因为没有具体形象,所以不能“状溢目前”,形成不了鲜明的意象。王维将相思比作青青的春色,便具体得多。所以马位认为最后两句写得“一往情深”。但相思为“虚”,春色亦为“虚”,以虚拟虚就像以实拟实一样,后者坐实,缺少灵动,前者则过于虚幻,不够形象。所以明代诗人高启在一首送别诗中将“春色”改为“芳草”,这样来以实拟虚:

  怨得身如芳草多,相随千里车前绿。

  芳草本身就是春色的具象,芳草千里,追随归者的车骑。车轮到处,处处是芳草,这是何等盎然的春色!其实,芳草是不能随车骑而前行的,追随归人的是我的情思。这又是进一层的联想。马位在此基础上又作压缩为五言,显得更为洗练:

  愿得春草绿,一路送君归。

  ——《送人绝句》

  从比拟的角度来说,马位对于高启,高启对于王维,确实是越来越精益求精。但是,在文学史和人们的口碑中,只记得王维的《送沈子福归江东》。这是因为比拟与创新相比,创新更为重要,王维的“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恰恰是首创!

上一篇:植树节诗歌大全下一篇:伤感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