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以下是小编收集的诗歌现实意义,欢迎查看!
诗歌教学的现实意义
“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人类用自身的嗓音来表达内心情感,更为直接,更为深刻。古诗词歌曲大部分属于中国古代的文人音乐,尤其是唐、宋时期及其以后的古诗词歌曲,歌词精辞妙句,大多咏史叹世,直抒胸臆,寄情山林田园,参破人间宠辱;曲调则婉转迂回,韵味幽远,忧而不伤,哀而不怨,表现一种超脱、旷达的人文品质。
古诗词歌曲的演唱很大程度表现为气定神闲的“自娱性”音乐行为,体现了中华民族 “中正平和、含蓄蕴籍”的审美趣味,在音乐审美中保持一种“和”的情感态度。和谐的音响对人的心理有安定、抚慰的作用,音乐的和谐让心灵的和谐达到完美的境地,从而达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音和——心和——人和——政和……这正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历来重视音乐与人生、人与社会关系的特点所在”。
我们清醒地看到,由于当前社会媒介市场化、商业化运作,一味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带来了社会文化的低俗、恶俗现象,并日趋形成强大的媚俗文化势力。从颠覆审美的“文化丑角”到精神狂乱的“反智主义”,都是用瞬间的精神快感去满足人们日益浮躁、倦怠无聊的心态。长期 “速食”这种娱乐至上的快餐文化,人们将逐渐丧失审美的“咀嚼”能力和对一种高品质文化的欣赏耐心,直接导致整个民族文化素质的低下。
目前,大学生中存在的审美取向低俗化、娱乐化的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警觉。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在“全国高校艺术教育科学论文报告会”上大声疾呼,在低俗化的时风下 “高校要保持独立的思考,发出科学的声音”、“高等学校的艺术教育应该对民族的艺术思维作出独特的贡献”,这也是每一个高校音乐教育教师的`社会良知。将中国古诗词歌曲教学纳入高校音乐教育,引导大学生品读、演唱古诗词歌曲,在古曲中唱出诗的意境,在诗词中领略古曲的幽雅,在“唱着歌儿学古诗”中修身养性,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对美的感受、鉴赏能力,完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他们在文化人格、艺术趣味、音乐素质方面的自我塑造能力,更重要的是增强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使他们能从情感上建立起母语文化的音乐情结,从而凝聚中华民族文化的向心力。
毛泽东诗歌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毛泽东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同时又是独领风骚的诗词巨匠。毛泽东诗词想象丰富、气势磅礴、寓意深刻、意境高远,充满了革命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精神,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艰辛历程的艺术再现,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毛泽东诗词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在当今时代依然彰显其光辉和魅力,是常读常新、常悟常新的传世经典。
一、毛泽东诗词是满腔热忱为人民抒写抒情抒怀的光辉典范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毛泽东是诗人政治家, 是政治家诗人。他在《七律二首·送瘟神》的“小序”中写道:“读六月三十日人民的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寥寥数语,显示了毛泽东诗词创作的一个显著特点,他绝非为写诗而写诗,而是在抒发对黎民百姓身处疾苦的深切关注和忧虑,对人民群众获得福祉的无比喜悦和欣慰。毛泽东诗词表现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和为民意识。其创作,正如习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说,“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是毛泽东诗词广为传颂、感人肺腑的根本原因。
毛泽东诗词中多次出现“我”或“吾”字。“春来我不先开口”,“君行吾为发浩歌”,“我返自崖君去矣”,“算人间知己吾和汝”,这些“我”是指作者本人。但以天下为己任的毛泽东,不会沉湎于创作者自我情感体验的那种“小我”之情,而是要抒发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不懈奋斗的“大我”之情。“何以报仇?在我学子”;“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在这些诗句中,“我”已经融注于阶级和民族的“大我”之中,“我”既是自我,也是我们;既是个体,也是群体;既是个人,也是大众。而在“百万雄师过大江”,“六亿神州尽尧舜”,“中华儿女多奇志”等诗句中,“小我”已经整个被人民大众的“大我”所涵盖,完全升华为“无我”之境。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在注释“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时,才会明确说明“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诗言志”的中国诗歌传统,被毛泽东提升为“小我”与“大我”合一的全新境界。
毛泽东用如椽大笔和盖世豪情塑造了人民群众群体形象,热情讴歌他们的革命精神和光辉事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之伟力存在于民众之中,他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放手发动群众。“十万工农下吉安”,“百万工农齐踊跃”,“唤起工农千百万”。新中国成立后,亿万劳动群众战天斗地、奋发图强的丰富实践成为毛泽东诗词的生活源泉。
毛泽东笔下的群体人物和英雄形象是正义的化身,具有崇高理想和共同奋斗目标。“六月天兵征腐恶”,“要向潇湘直进”,“不到长城非好汉”,“宜将剩勇追穷寇”。毛泽东坚信人民群众一旦觉醒并汇入时代发展潮流,将成为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横扫千军如卷席”;“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人民群众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创造者,不仅勇于打破一个旧世界,而且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