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陇道难”与李白的《蜀道难》之比较(6)

2018-07-17蜀道难

  朝行青泥上,暮在青泥中。泥泞非一时,版筑劳人功。不畏道途远,乃将汩没同。白马为铁骊,小儿成老翁。哀猿透却坠,死鹿力所穷。寄语北来人,后来莫匆匆。

  泥功山在同谷西境,据清乾隆六年黄泳纂修《成县新志》载:“泥功山,县西北三十里,上有古刹,峰峦突兀,高插云霄。”旧注多认为泥功山为青泥岭别名,是不正确的。因为青泥岭在今甘肃徽县南甘、陕两省界上,为入蜀的要路。李白《蜀道难》中写道:“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索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元和郡县志》说:“(青泥岭)悬崖万仞,山多云雨,行者屡逢泥淖,故号青泥岭。”李白诗没有写青泥岭的泥泞难行,却想象青泥岭的“百步九折”的盘曲,以此写行人走在青泥岭上随山宛转、出入高下的艰辛。“扪参”二句则用夸张的手法,以伸手可摸到星辰来写青泥岭的高峻。由于青泥岭的险峻,行走在岭上的人们只好屏声敛息,抚胸叹息。四句诗二十六个字,就把青泥岭的高峻险要,山径的曲折宛转,描写得惊心动魄;把行人战栗、惊恐的神态,刻画得十分生动传神。由此可见李白善“虚”之特征。而杜甫的《泥功山》则用写实的手法,叙写翻越泥功山的艰难。诗人先以“朝行”、“暮在”二句总说从早到晚也没有走出泥泞的泥功山,突出了山路泥泞难行。接下来“泥泞”四句写泥泞长年如此,一些泥泞之处还需“版筑”才能通行。行人走在泥功山上“不畏道途远”,就怕在泥淖中惨遭灭顶之灾。为了进一步叙说泥淖的可怕,又以“白马”四句来证明。只见白马被污泥染成了黑马,小儿满脸泥巴像个老翁。猿猴掉在泥淖中哀鸣不已,野鹿陷在污泥中丧了性命。最后传语后来者要多加小心,别只顾匆匆赶路。诗中虽亦有夸张的成分,但比起李诗中的“百步九折”、“扪参历井”的高度夸张来,其力度要小。因而读杜甫的《泥功山》诗,总体感觉是诗人在写自己的一段行程,一切都是自己的耳闻目睹,一切都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那有限的夸张已被这种亲眼所见、亲身所感淡化,而不再认为作者是在夸张。其他如“细泉兼轻冰,沮洳栈道湿”(《龙门镇》)的栈道泥泞,“飕飕林响交,惨惨石状变”(《积草岭》)的林涛寒风、山石多变,“天寒昏无日,山远道路迷”(《石龛》)的天寒日淡、山远路迷等等,都是如实写来,真实朴直。因为这是老杜带领家人一步一步走过来的,诚如冯至《杜甫传》所说:“从这些纪行诗里边,我们看见诗人除去在饥寒里坚持外,还得与凶险的山川搏斗,走一步克服一步的艰难。他写这些诗,不只用了他的眼,更重要的是用了他的两只脚;我们可以说,它们是杜甫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所以其中没有空幻的高与奇,只有实际的惊和险。”此可谓知杜之言。

上一篇:略论李白《蜀道难》的演变过程下一篇:蜀道难写作特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