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唐诗耀古今

2018-07-17唐诗

  在中国文学历史哲学思想各种典籍中,唐诗传播最为广泛,从三两岁的孩童到耄耋老人,都能背诵《唐诗三百首》里的名篇。李白有诗曰:“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唐诗健美多情风姿美妙,既有建安文学的风骨,又有大小谢(谢灵运、谢朓)的清纯可人。这是文学史发展的必然,犹如大江大河穿过千山万壑到中流变得格外辽阔有气势一个道理。

  初唐陈子昂奠定了唐诗的健康的基调——“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何等阔大的胸襟,何等真挚的感叹!此后,盛唐出了千百万个才子诗人,李白、杜甫算是佼佼者。读一遍《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诵一次《蜀道难》《观庐山瀑布》,真令人陶醉啊!杜甫不仅在修辞上“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在三吏三别中表现出的强烈的人文情怀以及对底层人苦难的同情,让今天的人们依然引以为知己。中华民族从来就不缺少这样的艺术家,他们的“文章合为时而著”,可不是一般的随波逐流和庸俗的歌功颂德,而是吟诵民间的真实和人性的良知。唐诗,让我们看见了文学的楷模。

  还有几个诗人不能不提。一是白居易,他的诗歌通俗易懂,感情真挚,最有名的是《长恨歌》和《琵笆行》。白居易的诗歌不仅中国人喜欢,在日本、朝鲜也很流行,当时被称为中国第一大诗人。白乐天的诗在当时好比流行歌曲的词,被教坊中很多艺人传唱。这一风格为后来宋词和元小令的滥觞。由此可以看出,好的诗歌应当是通俗易懂的,如果写得云山雾罩,修辞诡异,那就只能在小圈子里品味,诗人也就成了孤芳自赏的尤物。

上一篇:初唐诗坛的“四杰”下一篇:陶敏献的唐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