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庚:唐诗综论(7)

2018-07-13唐诗

  当我们看林庚先生《说木叶》一文时,也正有同样的感觉。我们读林庚先生的《说木叶》也觉得几乎是一字千金。

  关于树与木的区别,乃是一个天才的发现。我不知道古人写诗时是否意识到这个区别,不过我相信,即使起古人于底下,与他讲一讲树与木的区别,他也会由衷地佩服。

  汪维辉先生曾经从语言学的角度描述过树与木的词语使用的变化。在从上古到中古发生了以“树”这个词取代“木”这个词的变化。 不过既然到唐代这种取代已经完成,那么唐及其前后诗人们仍然喜欢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就足够说明了:这仍然是一个诗学的问题而不纯粹是一个语言学的问题。

  《唐诗综论》里的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精彩之处。像《青与绿》、《诗的活力与新原质》都别出心裁。而且从作品本身出发,而不是从理论出发,真正做到了见微知著,而不是借题发挥。林先生60年前说:“我们今天正走在这古老历史要更新的阶段,诗因此要全力争取这时代,如同矮小的松树要种植在沙漠化的童山上一样。”(《诗的活力与新原质》)今天,文化的沙漠化与六十年前相比,有更严重的趋势。林先生此言,值得我们每一个从事文学工作的人深思。

  知道林先生很晚,还是1995年在武大读硕士的时候,熊礼汇先生给我们推荐林先生的《唐诗综论》,我才从图书馆把书借出来看了一遍。记得当时很震撼,是看《说木叶》的时候。《说木叶》里关于“树”与“木”的分辨使我产生了一种不可企及的感觉。从那以后,我的脑子里便多了一个问题:作者是怎么想到这一点的呢?作者又怎么会想到要去辨析“树”与“木”的区别呢?因此有一次在电视上看到“东方之子”对林庚先生的访谈时,便产生了一种类似于追星族对明星所产生的情感。只是遗憾,没能听到萦绕在心的问题的答案。  认识林庚先生,是在上个世纪的1998年。那时我正准备北大博士生的入学考试。误入幽静的燕南园。哎,那不是上次电视上看到的林先生吗?……

  于是在林先生家,那个幽静的燕南园62号,就有了下面的一段对话:

  “您是怎么想到要区别树与木的含义呢?”

  “因为我看到古代诗歌里很少说树叶,而木叶反而很常见。”

  噢!原来这么简单啊!可是……作者到底是怎么想到的呢?

  不用再去追寻了吧!对于文学研究而言,一个人固然可以掌握大量的材料,皓首穷经,也能做出不朽的成绩,不过,仅仅这样做,总觉得和文学有点隔阂吧?就像王国维所说,如雾里观花,终隔一层。那么林先生是怎么想到“树”与“木”的区别的呢?也许就在那一闪念?

  也许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就在这一闪念吧。

上一篇:有关唐诗之“最”下一篇:教宝宝背唐诗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