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说课稿范文(2)

2018-07-12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说课稿(二)

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课文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五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一)课文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桃花源记》是初中语文语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课文。这是一篇"记"类文章、文质优美、又居单元之首。学好它是极其重要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巩固学生的文言常识和学法并引导学生,利用以往学习现代游记类散文和其他记事散文中掌握是知识,形成能力,来学习这篇文言课文。

  (二)教学内容

  《桃花源记》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它借助虚构的故事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给作者展现了一个风景奇丽秀美,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理想境界,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作者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是无法实现的。

  作为本单元的重点,又是一篇文言文,在教学上,首先要帮助学生解决文字障碍,然后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文章的主旨,并从现代的角度对文章的主旨作进一步思考。于是,我把本课共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了解作者,把握"记"文体特点,疏通文意并熟读,第二课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并从现代文 的角度对文章作进一步品读,这里我要讲得是第二课时。

  (三)说教学设想

  1、说教学目标的设置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再加上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他们已经能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懂课文的意思。同时这篇文章又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故事性强,颇具传奇色彩。其次,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全文笼罩着似有若无的神秘虚构的色彩。最后文章的语言优美隽永,琅琅上口,值得品位。基于以上条件,所以我在处理教材时,将第二课时定为"美文美教",把本课的目标定位以下的几点:

  (1) 知识目标:熟读成诵,理解文章的内容主旨。

  (2) 技能目标:品味本文优美、精练的语言,积累迁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

  (3)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2、说教学重点、难点

  《桃花源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千古美文,作者用精妙的笔墨为我们构置了一个令人神往的桃源胜境。怎样引导学生去品读这个桃源胜境成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同时处二年级学生的知识有了一定积累,但是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学生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桃花源记》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可以这样设定:

  (1) 教学重点:感受桃花的美丽、神奇、幸福。

  (2)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

  3、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去想象桃花源的美、理解桃花源的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4、说课前准备

  学生:(1)课前预习,根据注释及工具书自行通译课文,找出疑难问题。

  (2)查找出作者及写作本文的有关资料。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 说教法

  本课主要使用问题导引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手段。

  1、问题导引法:本文是一篇传诵千古的美文,故事性强,语言凝练又隽永,学生学起来兴趣甚浓。教学时老师应该深入课文,认真备课,从文本衍生的诸多问题中加以选择,巧妙设置问题,让他们在课堂上思考、解答、辩论、以此调动学生课堂的积极性。这样能够促使学生在思维兴奋、想象驰骋的氛围中轻松愉快地赏析课文。

  2、自主合作探究法:以往的文言文教学,由于过多地采用讲授法,教学过程是一个平面结构,无法真正实现教师教得创新有个性,学生学得主动有思考。新的语文课程理念要求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课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学习规律并形成习惯。通过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活跃课堂气氛。

  3、多媒体教学手段:优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完美的视听效果,增加了作品的魅力,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起了学生无限的遐想。直观形象又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注意力。

  三、说学法

  众所周知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

  学情分析:本文是一篇传诵千古的美文,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浓。但是,乡镇学生阅读面窄,写作水平低,他们对作者思想根源把握不了,造成了对课文的品读、理解有一定的障碍。因此,我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重在指导学生"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 "美美地说".力争通过这些环节使学生感受本文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能力。

  根据以上学情我把学法确立为:

  1、诵读法:朗读是学生习得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它具有唤起形象、表达情感、加强理解、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桃花源记》是一篇美文,只有让学生熟读成诵,才能习得语感,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优美意境。

  2、想象法: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道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想象力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本文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虚构故事,教学时引导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领会作者的意图,评价桃源社会。

  3、讨论法:本文的诸多问题,如桃源是否存在?你是如何评价世外桃源的?这些问题都需要自主思考,讨论探究来完成。通过讨论探究。既可以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课堂,又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审美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力求实现课堂教学模式从单一"接受"到"创新"发展的转型。教师作为启发者和鼓励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主动参与学习,实现知识的能力化、认知和情感的结构化。整个教学过程主要以朗读为纽带,以桃源"美"境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

  教学基本流程如下:

  (一)导入情境,激发兴趣(约5分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始终抓住这点,通过不同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兴趣。为此,我是这样设计导入。现在请大家观看一段"再现桃源生活"的视频进入陶渊明笔下描绘的世界。创设情感情境,把学生带入一个神奇的世界,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

  设计意图:以视频渲染情境,引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回想,激起学生对审美的感知和想象。为本节课学生的认知活动寻找一个"停靠点""发展点".

  (二)配乐朗读,促进理解(约10分钟)

  这一环节的出发点是以诵读促理解,以理解促鉴赏,以鉴赏促陶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1、学生听配乐朗读,感受画面,让学生进入情境;

  2、学生听音乐诵读。这是尊重学生的"个体"认知个性,引导他们乐于去读。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入文本,读出感觉。

  3、"读"后让学生写出一句话,把自己对这篇课文的感受表达出来,并与本组的同学交流,看谁写得最简洁。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设计意图:此环节既有精美画面又有名家朗诵,再加上学生对课文的初步感知,为"品味语言"环节做好准备。

  (三) 赏读课文、品说桃源之美(约15分钟)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我将充分利用中学生好想象特点,引导学生细读课文,认真揣摩课文中所表达的形象,通过想象去感受桃源的美,培养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这里我设计了三个句式"桃源之美,美在……","桃源之乐,乐在……""桃源之奇,奇在……"引导学生从"美""乐""奇"三个方面走入文本,品读课文,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创造性描绘。

  由于学生是个灵活的个体,他们的思维无拘无束,语文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在课前,我让学生预习课文,写一段描绘桃源之美的文字。经过预习,课堂上学生们描绘了一个又一个优美的画面。在互相倾听中,他们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也展现了自己的风采。

  设计意图:给学生一个思考的方向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在赏读中明白桃源之美美在自然,美在人情;文章之美美在叙事简明,情节曲折,语言隽永。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新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质疑探究,评说桃源情结(约10分钟)

  这部分是课文的难点,也是值得探究之处。我将充分利用前面教学环节的铺垫,形成阅读期待鼓励学生多角度的、有创意的、有批判的阅读,以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千百年来,"桃花源"已经成为人们在失意时精神的避难所,成为一种"桃源情结".怎么评价"桃源情结"也是这个环节的重点。为此我设计了一道探究题。

  桃源胜境很美,究竟存不存在?你是如何评价桃源胜境的?

  (设想"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明白桃源胜境只是虚构的,是作者的理想。)

  问题一抛出,学生肯定有不同的观点,对于他们的看法,我们不能粗暴的否定,只要他们言之有理,应加以鼓励。同时,在课堂要让他们互相辩论,拓展思路,弘扬个性,展示自我,以取得思想上的共鸣。

  在本环节中,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疑问;如"东晋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外人进入桃花源,将会带来怎样的变化?"等。对于他们的疑问,可让他们分组讨论,也可输入课件,作为课后探究题。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自主合作探究,进行探究性学习。另外也是语文课程与历史课程的沟通,课内与课外的结合。

  (五)归纳总结(约3分钟)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毛泽东同志有这样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神洲大地,山川锦秀,人民富足,陶渊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思想的高度再一次解读课文,并了解当今社会不是桃源胜境,却胜似桃源胜境。

  (六)课后作业(约2分钟)

  1、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从认知心理来说,这是学习的必然,也是能力的延伸。因此,我将通过布置课后作业,把学生对桃源美的感受延伸到课外,开拓视野,了解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闪光的艺术魅力。具体说就是要求学生课后选读以下诗作:《桃花源诗》(陶渊明)《桃源行》(王维)《桃源图》(韩愈)《桃花溪》(张旭)

  2、 制作知识积累卡:可以摘抄文中优美诗句,也可以把本节课的心得体会、学习的方法写出来。

  3、 请以"我心目中的桃花源"写一篇习作。

  4、 如果你对上面作业不感兴趣,请自主设计问题并完成。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完成,让每个人都能尝试成功的喜悦。

  五、 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美观、醒目,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掌握课文,并给学生优美的享受。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板书左边是故事的梗概——渔人的行踪,右边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学生通过对渔人行踪的了解,去感受桃源的美乐奇。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

  发现

  进入

  做客 桃源 美、 乐、 奇

  辞别

  再寻

  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不是吟风弄月,附庸风雅,而是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形成健康的审美趣味,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面对《桃花源记》这么美的文章,我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在听说读写中全身心的赏析课文的优美。构想是美好的,但是在教学中顾虑颇多。面对着教学群体——这些乡镇学生,凭借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知识面和写作水平,能否评读出桃源之美,并说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呢?课堂上学生的表现让我惊叹。我觉得只要背好课,背好学生,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进行合作交流、主动探究,大胆发问。这样,我想即使是差生在课堂上也能撞击出思想的火花!

  以上是我的说课,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上一篇:初中语文桃花源记说课稿下一篇:初二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