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人生思想中的两面性(2)

2018-07-21陶渊明

  与此诗观点不同的是《饮酒》中的另一首,其十一云:

  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

  屡空不获年,长饥至于老。

  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

  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

  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

  裸葬何必恶,人当解意表。

  这首诗开篇提到了颜回和荣启期,认为他们虽然被后人称为“仁”,称为“有道”,但他们一生饥寒交迫,虽有身后名,但这一生却很辛苦。死了什么也不知道了,身后名与他们生前一点关系也没有,所以人活着还是称心如意最好,不要为了求名而刻意苦了自己。而人也不要过分珍爱生命,活得小心翼翼,为了健康,该吃不敢吃,该乐不敢乐。你再珍视生命,死时也是神形俱消。所以汉代杨王孙临死说得最好:“吾欲裸葬,以反吾真。”(《汉书·杨王孙传》)其实这更是庄子的意思,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说:“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庄子·杂篇·列御寇第三十二》)因此这一首诗又很明显地具有庄子的道家人生态度。

  这样一来,渊明岂不是自相矛盾了?当然,我们可以将“固穷”看成一种“实名”,而非“虚名”,说渊明追求“实名”而非“虚名”。但即使这样,这两首诗宣扬的思想好象还是有些龃龉。所以《饮酒》第十三首就非常值得重视了:

  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

  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

  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

  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

  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

  我以为,这诗里提到的住在一起的一醒一醉两个人,正是渊明人生思想中的两面。渊明非大思想家,他不讲究思想要在理论上统一,他只在意内心真实的感受,所以他时时能感觉到自我的冲突。有人说渊明“外儒而内道”,我则以为渊明是“时儒而时道”,无内外之分(当然渊明思想的主体还是儒家,见本书《道丧向千载》章)。  渊明《饮酒》有寄托毫无疑问,但我们却不能说渊明之意不在酒。如明代茅坤说:

  吾悲其(按,指渊明)心悬万里之外,九霄之上,独愤翮之絷而蹄之蹶,故不得已以诗酒自溺,踯躅徘徊,待尽丘壑焉耳。(《论陶》)

  说渊明只是借酒自溺,也不是真懂渊明。因为渊明确实爱喝酒,当他很年轻的时候就喜欢喝酒。酒是他之所好。《论语·述而》中记载了孔子的话:“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对于“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的渊明来说,此时他饮酒,只是“从吾所好”罢了。

上一篇:陶渊明的精神:菊花、古剑和酒下一篇:陶渊明饮酒趣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