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看法:
其实,“但得琴中趣,何劳弦上声。”是陶的诗句,“朋友都表示不解,问其因由。他说道:“但得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云云,纯属虚构的情节。至于说道出了“琴道的奥妙之处”,读者也未必领略得到。
说渊明“不解音律”是不对的,陶自己说是“少学琴书”(《与子俨等疏》),其他诗文也多处提到弹琴。
我以为,那些关于陶渊明弹无弦琴的深奥、玄妙的解释不无道理,但感觉多少有点不通人情事理,不易接受。如果你是会弹琴的人,试把琴弦卸掉,对着十天半月看看,有什么感觉?
依我看,陶的抚弄无弦琴的原因很简单:只是因为贫穷,琴弦断了没钱买。他不是主动地把弦卸掉,而是被迫对着一张无弦的琴。
这是有据可论的。
请看《五柳先生传》中的描述(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本文实为他的自传):“性嗜(shì)酒,家贫不能常得~~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hè)穿结,箪(dān)瓢(piáo)屡(lǚ)空~~”。
再看《与子俨等疏》:“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俛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
又看《自祭文》:“自余为人,逢运之贫,箪瓢屡罄,絺绤冬陈。”
以上引用的都是陶自己的文章,可以推论他因十分贫寒,以至于买不起琴弦。
陶也曾说“箪瓢屡空,晏如也”,但需要搞清楚其中的逻辑关系:并非因为“箪瓢屡空”所以“晏如也”,更加不是只有“箪瓢屡空”才能“晏如也”,而是尽管“箪瓢屡空”,依然“晏如也”。就是说,绝不是他自己要求“箪瓢屡空”,而是被迫接受现实。如果能让他吃饱,他一定更加“晏如也”。同样地,他绝非自己把琴弦给卸了,然后找到“琴道的奥妙”。他只是买不起琴弦,被迫抚弄一张无弦的琴。不排除陶抚弄无弦琴会得到某种“趣”,但如果给他琴弦,他一定会感到更加给力。
总之,我倾向于往合乎人情事理的方向去理解、解释。陶是率真的人,他并不玩深奥,我们也不必把他玩得深奥了。
想想,我们能弹有弦的琴真是一种幸福;无弦琴的境界并不值得仰慕,更不必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