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虽然在远方,我就是那只大鹏,乘着扶摇飙风,朝发夕至。
机会虽然失去,但只要是我有才华,好运就一定能再眷顾我。
王勃,活出了激情,活出了热血,活出了年轻人的精气神。
在困境之下,王勃虽有不平,虽有怨言牢骚,但他最终没有沉沦,没有逃避,啸出了气贯长虹的勇气。
我想,中国人之所以都爱《滕王阁序》,不仅仅是爱其中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的华章丽句,更在于它凸显了一颗蓬勃之心。
有人问,王勃为什么能有这样的勇气?
第一,是年龄给他的。王勃此时二十六岁,正是年少轻狂之时。未来的路还很长,尚有无限的青春可以挥霍。
但问题是,五十多岁不算年轻了吧,李白依然能喊出“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高傲。秋天,原本是草木摇落满目衰杀,刘禹锡却能喊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澎湃。
启功先生曾说,唐诗是嚷出来的。嚷,是在说唐朝人有无尽的热情,一有触发,他们的诗句便喷薄而出。这便是大唐特有的气象。
所以,第二,王勃的勇气与热度是“大唐气象”给他的。那么,大唐气象又是怎样形成的?
大唐是强盛的王朝,开放的的社会需要大量的人才去支撑。统治者对于文化、人才兼容并蓄的政策,更是营造了良好的社会循环能力。如此,有才之士当然有着群体的超级自信,因为梦想照进现实并不是天方夜谭,大路就在前方,条条大路都能通向梦想。
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是这些士人中的佼佼者,必然会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超级自信。反过来,这种自信又推动“大唐气象”的进一步升温。 我非常喜欢“唐朝乐队”的一首摇滚乐——《梦回唐朝》,歌词这样写到:
今宵杯中映着明月,男耕女织丝路繁忙。
今宵杯中映着明月,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今宵杯中映着明月,纸香墨飞词赋满江。
今宵杯中映着明月,豪杰英气大千锦亮。
这是现代人对大唐的向往。然而,经典是稀缺的,歌曲接着唱到:
沿着掌纹烙着宿命,今宵酒醒无梦。
沿着宿命走入迷思,梦里回到唐朝。
只能在梦里回到唐朝,因为今天已不再是唐朝。我们喜欢自信的王勃,恰恰是因为我们不是王勃,缺少了他那心中的超级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