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滕王阁序》,光耀千古,但是,王勃对中国文学的贡献,主要的不是在这篇骈体文,而是在他的诗歌。
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大分裂时代,权利在一些“野蛮”的贵族手中更替,士大夫们的理想破灭了。尤其是在南方,诗歌只掌握在皇帝和氏族手中,沦落为宫廷的装饰品,变成他们高雅的消遣,诗风柔靡轻艳。初唐,当时代表性的诗人都是陈隋遗臣,他们的作品从题材到格调,仍承袭齐梁时的旧习,诗风绮丽、婉媚、雕琢,“遗理存异,寻虚逐微。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隋・李谔《上高祖革文华书》)如上官仪描写春色的句子:“晚树流茑满,春堤芳草积。风光翻露文,雪华上空碧。”如虞世南咏早朝的诗:“玉花停夜烛,金壶送晓筹。日晖情琐殿,霞生结绮楼。”而苏�则这样写:“晓光云外洗,晴色雨馀滋。降鹤因韶德,吹花入御词。”
宫廷诗也不是一无长处。宫廷诗人把诗歌语言改造得精炼灵巧,使句法更加自由、词类更加多样,为“近体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无论如何,宫廷诗对人们的束缚和不良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损本逐末,流遍华壤;递相师祖,久而愈扇。”“世俗以此为高,朝廷据兹擢士。”(隋・李谔《上高祖革文化书》)
同为“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在《王勃集序》中写道:“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糅之金玉龙凤,乱之朱紫青黄。骨气都尽,刚健不闻。”
王绩,也就是前文提到的王勃的叔祖,是一位特立独行者。诗风简净,意境高古,迥异于当时流行的“宫廷体”。但他一个人的影响毕竟是太弱了,形不成气候。真正改变齐梁遗风的正是“初唐四杰”杨王卢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