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孙万代 汪曾祺 赏析(2)

2018-07-17汪曾祺

  汪曾祺小说《子孙万代》读后感

  初读汪曾祺先生的小说《子孙万代》,并没有觉出有什么特别。然而,稍一咂摸,却觉得越想越有味儿。下面, 我就从几个方面稍微谈谈自己的感受:

  巧妙的构思:

  中国的“子孙万代”被卖给了老外,价格还是外汇券250,这种精巧的设计是值得琢磨的。“子孙万代”指的也绝不仅仅是那一对核桃。

  傅玉涛的得核桃、对待核桃、失核桃和古玩店的得核桃、对待核桃、失核桃的对比也是让人思考的:小赵要把核桃送给傅玉涛,傅玉涛一定要给小赵两块钱,还说是占了他的大便宜了,而文物店得到它却是文革中从傅玉涛家抢的;傅玉涛对这一对核桃爱如性命,做了两个平绒小口袋,把两颗核桃分别装在里面,随身带着,古玩店把小口袋扔了,然后把核桃卖给了外国人;傅玉涛在文革过后常逛古玩店,大海捞针似的希望能遇到这对核桃,古玩店的售货员却冷冷地对待核桃,并把它卖给了外国人。

  精炼生动的语言:

  “文化大革命。红卫兵到傅玉涛家来破四旧,把他的小文物装进一个麻袋,呼啸而去。四人帮垮台。”一个多余的字也舍不得用。“呼啸而去”,四个字,简练而又传神。这样的地方在全文之中比比皆是。

  另外,全文没有一句议论或抒情,全都是客观陈述,却将感情自然地渗透到每一个角落,这也是汪曾祺小说一贯的语言特色。

  人物形象的刻画和人物心情的描写:

  傅玉涛——这个人物形象的刻画,除了前面写它对待“子孙万代”的态度之外,还有两段精彩的描写:他与老外的交谈和他回家之后的表现。他给老外讲解“子孙万代”,既显示了他的学问,又显示了他对“子孙万代”的爱。“这样的核桃,全中国,您找不出第二对。”既写出了傅玉涛自豪的心情,也透出无奈与痛心——这样的宝物,傅玉涛要眼睁睁地看着它被外国人拿走!回到家,傅玉涛的心情更是一两句话难说清楚的:重见“子孙万代”的兴奋、眼看着它被外国人拿走的痛心、自己有才难以施展的痛苦……汪老仅用了几个简单的动作就把所有的这些描摹的生动传神。

  售货员不是主要人物,全文对他的描写也只有那一点语言描写,但这短短的几句话也很有味道。傅玉涛说核桃原来有小口袋,他的回答是“有。扔了。”这是多么冰冷无情的回答!再看老外和他的对话:“这是什么?”“核桃。”“玉的?”“不是玉的,就是核桃。”“那为什么买那么贵?”售货员请傅玉涛给老外解释解释……售货员态度十分冷淡,甚至于不屑,这与后面傅玉涛与老外说话时的态度形成了对比。

  老外的形象很有意思,表面上看,他什么也不懂,让傅玉涛讲的满脑子都是问号和叹号,但是他却从貌似精明的售货员手中买走了中国人的“子孙万代”。“老外拿了这对子孙万代核桃,一路上嘟哝:‘子孙万代!子孙万代!’”这其中老外想的、傅玉涛想的、作者想的,全都汇聚在了一起。这里是全文的中心。

  对渐行渐远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无限留恋和对它的逝去的惋惜与无奈。

  除了通过对“子孙万代”的这段经历的描写来表达这种感情,作者还在其他一些地方表现它,比如,第一段对傅玉涛的介绍,在叙述傅玉涛由“写字”被迫改行卖票时, 就流露出了这种感情。作者在其他几篇小说《祁茂顺》、《安乐居》等当中也明显地表现出这种倾向,这一点和老舍的《断魂枪》是相似的。这也就是汪曾祺先生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的原因之一吧!

上一篇:汪曾祺人间草木读后感下一篇:汪曾祺 胡同文化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