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散文《草巷口》(2)

2018-07-17汪曾祺

  草巷口 流动市井生活的温情

  高邮是里下河水乡,首批省历史文化名城。这里风光优美,民风淳朴,历史遗存众多,故事传说动人,非遗项目璀璨……为进一步彰显古城高邮的历史文化魅力,让更多的人了解高邮,走进高邮,感受古今高邮的神韵,为创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营造浓烈的氛围,本报从即日起推出“名城印象”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草巷口在“东头街上”,老高邮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且还能讲出许多市井生活故事。高邮籍著名作家汪曾祺小说中的许多人物原型,都在草巷口经营生活过。

  草巷口在高邮老城区算是一条比较宽的巷口,记者从人民路南入口步入市井百态的老巷,一路前行至如今的国雄路,发现这条巷子并不长,大概只有600多米;几十年前的店铺虽已不见踪影,但仍能让人感受到市井生活的烟火气息;挂在鸟笼里的“八哥”向过往行人“问好”,春燕在屋檐下筑巢育雏……

  住在草巷口19号的汪老太今年已经87岁,她告诉记者,几十年前,每到秋冬时节,高邮湖滩上的芦苇开始枯黄收割,“乡下人”便用船把干芦柴运到大淖河岸上来卖;老城里的居民也纷纷来到大淖河肩扛担挑,把一捆捆芦柴通过草巷口运至家中作燃料。草巷口对于当时邮城百姓来说不仅是一条运送柴料的巷子,更是一段生活记忆。汪老太说,当时的草巷口好热闹,摊点林立,店铺栉比,草担子一路“泼泼散散”落下一路黄叶,巷子两旁的居民可随手捡拾。一些顽皮的小孩,乘担柴人不注意,从后面抽上一把,引来的是一阵“要死了!不要闹!”的嘻骂。

  走进草巷口让人感受强烈的是老巷的温情。早晨,许多年纪大的仍然保持“着炭炉子”的习惯,芭蕉扇一扇,满巷弥漫着烟火味。人们三五成群聚拢在一起,在家门口边拣菜边聊天,放在一旁的收音机(播放机)传出京剧、扬剧等经典唱段,有的不时还哼唱几句,整条巷子洋溢着一种幸福与快乐。吴老太今年80多岁,但精气神十足,记者采访她时,她乐呵呵地从房间拿来香烟招待记者。她说,旧时的草巷口两端,卖大麦酒的、卖豆腐干的、卖五香花生米的、卖豆腐脑的,满巷飘香。巷内两旁对门开设的烟店、米店、杂货店、茶炉子、酱园、油面店等样样都有,叫卖声不绝,折射出邮城百最平凡的快乐。吴老太说,以前的老虎灶(茶炉子)现在没有了,茶炉子大锅烧水,粗糠往炉堂里一推,火苗直蹿;等待充水的水瓶、水壶摆满了灶台;翻泡的开水蒸腾出老城人的生活温情。

  在草巷口有一家澡堂子,叫玉堂池,现在很多人叫它“东风浴室”。现在,这个浴室仍很旧,没有任何高档设施,但草巷口周边的老居民很“恋旧”,有的几乎每天都要来浴室蒸一蒸、泡一泡。在浴室负责卖“澡筹”的人告诉记者,浴室一般中午饭后就开始迎客,浴客也大多是一些“老客”。他们自带毛巾、肥皂、茶杯,洗完后,在躺椅上一躺,便张家长、李家短地热聊起来,好一个自在了得。记者日前也进这家浴室体验了一把,虽然澡堂内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但儿时在老澡堂洗澡的快乐油然而生。“跑堂”的一眼就看出记者是“新客”,特地“加一奉承”多打了一个“热手巾把子”。

  在草巷口采访,老者们还给记者讲述一些趣闻。比如,老巷内曾有一个纸扎店,老板不但个子矮,而且还是个“齉鼻子”,一般人听不清他说什么,但他的老婆漂亮得不得了,被人们称为“巷花”。虽然夫妻长相极不般配,但日子过得很好,让人既羡慕又叹服。老巷内的故事很多,印记着旧时高邮人心有所期、情有所系的日子。

  草巷口旧时的商贾店铺虽然几乎不复存在,但透过上百年的古宅沧桑,仍然让人感受到古巷的烟火气息、看到高邮古城的缩影。今年已80多岁的杨老先生告诉记者,28年前他花6000元买下巷内的一处古宅居住,老宅已近百年,整体结构一直没有动过,目前屋梁、立柱等木质材料腐蚀严重,但又无法翻建。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草巷口内许多老宅的确需要保护,有的已“修旧如新”,有的老宅因常年无人居住,屋顶已“开天窗”,屋内的墙壁、屏风等已破烂不堪。

  古街古巷保护任重道远。

上一篇:冰心散文《山中杂记》第41章 病榻呓语下一篇:汪曾祺的散文《岁朝清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