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 儿子(3)

2018-07-20汪曾祺

  对家乡的思念

  父亲都写进了作品里

  汪朗出生在北京,除了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时期去过山西十多年,一直生活工作在北京。1981年,他从甘肃出发,经四川,过湖北,一直来到了江苏,回到了扬州高邮,那也是他第一次来到父亲的衣胞之地。“来到高邮时,内心还是非常激动的,毕竟这是父亲的故乡啊,尽管是第一次来,可是对于这座城市,有着一种非常熟悉的感觉,特别有一种回家的温馨。”

  回到北京后,汪朗对父亲讲述这段高邮之行时,汪曾祺非常激动,甚至非常羡慕。“当时,父亲已经离开故乡很多年了,一直都没有回去。他一直都在问我,高邮现在是什么样子了?不久后,他就自己回到了高邮,满足了归乡的心愿。”

  汪曾祺对家乡的思念,在他的很多文学作品中都能看得出来。“父亲对于家乡的情怀,写的比说的多,其实平时在家里,父亲不是一位话多的人,只有感兴趣的话题才能打开他的话匣子。对于家乡的思念,他都写进了作品里。”

  汪朗说,这些年来,他回过高邮三四次,每次都能感受到这座小城的灵秀和温情。“只要有时间,我都会回来看看的,走一走父亲当年走过的街巷,品一品父亲笔下的高邮美食”。

 

  汪曾祺的为父之道

  汪曾祺老先生的文字淡雅随性,其家庭教育理念亦随性之极。

  汪先生17岁初恋,暑假在家写情书,他爸爸在一旁出主意;十几岁时学会抽烟喝酒,他爸爸喝酒会给他也倒一杯。汪爸爸还有句话常挂嘴边:“多年父子成兄弟”,这种态度也影响了汪曾祺对自己儿子的态度。

  汪曾祺戴了右派帽子下放张家口农村劳动时,刚从幼儿园毕业的儿子用汉语拼音给他写了一封信,于是汪曾祺赶紧学习拼音给儿子写回信。

  有一次,在农村插队的儿子带回家一个同学,这个同学的父亲正受迫害已经没有家了,儿子就偷偷把他带回自己家。当时因为考虑到自身安全,汪曾祺责备了孩子,但看到孩子委屈的样子,马上意识到自己明哲保身的思想是庸俗的。于是他给予了儿子理解并保护了这位同学。

  在儿子的恋爱上,汪曾祺采取的态度也是闻而不问,了解但不干涉。儿子成家了,管汪曾祺有时叫爸,有时叫老头子,亲家母都说孩子没大没小,汪曾祺却觉得,一个现代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父母叫人敬畏,儿女“笔管条直”,最没意思。

  汪老先生说,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母是愚蠢的,而且可恶!”可以想见,在这样宽松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是多么幸福。在这样的亲子关系中,什么代沟、青春期与更年期的碰撞,都将在兄弟般的友爱中,汇成一幅幅温馨的亲子画面。

  多年父子成兄弟,这样的说法看似随心率性,细细体味之后,发现达成这样的父子关系着实不简单,成兄弟的关键是父亲理解和尊重孩子,放下身段向下看齐,而不是要孩子变成小大人向上看齐。汪老先生的这种教育理念,是值得现代家长学习借鉴的。

上一篇:冰心通信集《往事(二)之八》原文及赏析下一篇:汪曾祺子女汪朗、汪朝谈其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