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汪曾祺是现、当代作家,江苏 高邮人。1939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深受教写作课的沈从文的影响。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 1943年大学毕业后在昆明、上海任中学国文教员和历史博物馆职员。1946年起在《文学杂志》、《文艺复兴》和《文艺春秋》上发表《戴车匠》、《复仇》、《绿猫》、《鸡鸭名家》等短篇小说,引起文坛注目。1950年后在北京文联、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工作,编辑《北京文艺》和《民间文学》等刊物。1962年调北京京剧团(后改北京京剧院)任编剧。着有小说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寂寞与温暖》、《茱萸集》,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以及《汪曾祺自选集》等。另有一些京剧剧本。短篇《受戒》和《大淖记事》是他的获奖小说。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他以散文笔调写小说,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
艺术特色
《大淖记事》给人的教益,主要不在它的题材本身。作者不是诱惑读者去猎取特异的世态风俗,也不只是让人陶醉于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透过题材的表皮,读者获得了一种启示:应该如何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它触及到一个虽不是永恒,却决不是一个短时期就消逝的问题。《大淖记事》里的故事早成过去了。它所涉及的问题却仍在困扰着现代人的心。作者从一种特殊的生活形态里,看到了某种闪亮的东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大淖记事》对生活矛盾的回答,不是悲泣,不是绝望,它具有一种向上的自信,一种健康的力。这种对生活的态度,也许逾越了题材本身的范围,散射到生活的各个领域,适用于面对现实世界的一切矛盾。 这种向上的自信和健康的力从作品描写的生活里透射出来。但作品在风格上,却不以粗犷见长,秀丽才是它的本色。刚健的灵魂装在秀美的躯壳里。外柔内刚,刚柔相济,是《大淖记事》的独特格调。
通篇是风俗画的连缀。作者对社会风俗的熟悉、了解,写来如探囊取物,不见任何杜撰的痕迹。娓娓叙来,如数家珍。三教九流,人情世态,观察得细致入微,毫发毕现。保安队捕匪过街,锡匠们唱“香火戏”与挑担游行、顶香请愿,媳妇们在大淖里洗澡……,使人应接不暇。作者写风俗,并非全般实录,他有选择。虽不是美化,却是诗化了。作者从民风民俗里,别具只眼地提取出“诗”来。一切都那么情趣浓郁,诗意盎然。
《大淖记事》调子轻快,但不轻佻。在现代文学中,也有类似的题材,类似的写法。但那些作品大都带有一种感伤。《大淖记事》洗去了这种感伤。感伤并非一定不好。那时的作者,身处那个时代,没法不感伤。黑暗的压力太重,他们看不到足以使人自信的东西。这种秀丽的格调,取决于作者诗人的眼力,也取决于作者运用语言的功力。读作者的小说,你会为他的文字的魔力所倾倒。句子短峭,很朴实,象在水里洗过,新鲜、纯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每句拆开来看,实在很平常,没有华美词藻的堆砌,也没有格言的锻炼。但合起来,却神气全出。一句句向前推移,意象一层层荡漾开去,构成形象鲜明神气凸现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