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胡同文化》教学设计案例精选(2)

2018-07-12汪曾祺

  3.补录:

  人评汪曾祺小品:汪老的随笔小品,像《胡同文化》、《昆明的食菌》、《故乡的野菜》,散而庄,淡而腴。记人事,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叙掌故,花鸟鱼虫,瓜果食物,夜雨春韭,秋末晚崧,皆有情致,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胡同文化》。“喧闹如山野之闲花,明净如寒潭之秋水。”

  汪曾祺自叙:从我家到小学要经过一条大街,一条曲曲弯弯的巷子。……有人问我是怎样成为一个作家的,我说这跟我从小喜欢东看看西看看有关。这些店铺、这些手艺人使我深受感动,使我闻嗅到一种辛劳、笃实、轻甜、微苦的生活气息。这一路的印象深深注入了我的记忆,我的小说有很多篇写的便是这座封闭的、褪色的小城的人事。

  我很喜欢宋儒的诗:“顿觉眼前生意满,须知世上苦人多。”

  4.思考:

  ①作者笔下北京胡同建构的基本特点,以及作者以为由此而产生的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

  ②北京胡同文化自身特点与其没落命运的关系;

  ③文章的收尾处语言风格的变化。

  5.自读课文,尝试概要填表:

  胡同建构特点&nbsp胡同文化底蕴

  ①(格局)方正&nbsp①封闭

  ②(居处)安静&nbsp重迁

  ③(门院)盒子&nbsp自顾

  再见吧,胡同&nbsp自足

  6.七嘴八舌:

  ①方正北京城、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

  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思想

  点评①:北京的胡同独具特色,一般人习以为常,有一位作家却能以独到的眼光,深厚的文化底蕴,审视北京的胡同,发掘出了北京胡同的文化意蕴,认同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胡同的建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文化底蕴。北京街巷胡同的历史可上溯至元、明两朝,个别地方,如宣武区的阁街有上千年的辽南京燕角楼,街巷胡同存于千年当属罕见。其肇建、变迁、嬗替,真可谓人事沧桑。

  ②封闭&nbsp&nbsp&nbsp&nbsp自足

  “安土重迁”的叙写:“破家值万贯”。

  “盒子人生”的叙写:“独门独院”、“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易于满足”的叙写:“知足了”、“就不错”“那还有什么说的”。

  “冷眼旁观”的叙写:“不爱管闲事”、”置身事外“。

  “逆来顺受”的叙写:“当了一辈子的顺民”、“多操这份儿心”、“睡不着眯着”

  点评②:“盒子”里的礼数,礼数中的闲逸人生――下棋、喝酒、遛鸟,是胡同市民最典型的文化生活。十足的安宁、平和、恬谈里,我们读到了封闭。即便是胡同取名,都有着浓郁的胡同气息,可见胡同人的内心,有一种自怜的本我情结;于他们讲究“处街坊”,懂礼数处,又反映出北京市民的淳朴。牧歌和田园消歇后的真满足。由于胡同的安静闭塞,造成胡同人的思想上的封闭守旧,安于现状,习惯于逆来顺受,甘做顺民。可以说,胡同是一位时间老人,它见证了胡同文化在历史的风风雨雨里褪色地上演。

  ③没落&nbsp&nbsp&nbsp&nbsp已经很残破/记录着失去的荣华

  供人凭吊/使人怅惘低徊

  点评③:现代文明下产生了年轻人现代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他们时尚、前卫、锐意革新、容易接受并欢迎新鲜事物。然而,对于曾经存在的或者还在存在但已经在逐渐消亡的事物,他们的情感似乎已经圆钝,他们表现得漠然。胡同在没落,四合院在消失,它们仅仅是一个或一段历史时期的产物。住在胡同里达40年的汪曾祺先生,作为一个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的文化人,面对胡同的没落,四合院的消失,以及附生其上的胡同文化的隐退,有一种莫名的怅惘和留恋,这一种怀旧情绪,或许是另类的审美。他同时又清醒的认识到胡同文化是一种怀旧市民的衰落文化,跟不上时代的进步,终究要走向消亡。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一个时代有属于它自己的文化。胡同文化,萦于心怀,挥之不去,能如是也就足够。  7.补充资料:

  北京人的生活习惯兼取农民和牧民。爱吃硬面饽饽水饺荞麦饼和冰糖葫芦,爱喝大碗茶二锅头。

上一篇:汪曾祺《胡同文化》教案设计下一篇:《胡同文化(汪曾祺)》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