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
“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剌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升庵诗话》)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 知识扩展:《凉州词》扩写
我一人走在塞上城墙边上,远处的黄河仿佛是从天际奔涌而来的,这座城外便是万仞高山。在边塞的高山大河中,这座城仿佛就像是宇宙中的一颗星星,在狂风和黄沙中巍然屹立。走在城里,我的心中突然感到无比悲伤,戍守边塞的将士们啊!这黄沙随着狂风,日夜吹打你们,你们竟毫无退缩,终日与它们搏斗,这无限广阔的沙漠与你们终日为伴,你们心中只有祖国。不为别人给自己做多少,而自己甘愿献出自己毕生的精力。 吹羌笛的人啊!你不要再报怨春风不度,杨柳不绿。想折枝挽留都不可能,这怎么不让人悲伤呢?这黄沙和狂风,都不理睬你的报怨,你为什么还要再怨呢,只有戍守边疆,不让敌人打入,家,就是温暖的,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