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庭筠词的情感寄托(2)

2018-07-17温庭筠

  实则论人论世,全不相符。”施蜇存也认为温词无寄托,“若谓其词意在比兴,别有寄托,此则飞卿殆未梦见”。叶嘉莹先生《温庭筠词概说》云:“以作者而言,则自飞卿之生平及为人考之,温氏似但为一潦倒失意、有才无行之文士耳,庸讵有所谓忠爱之思与夫家国之感者乎?……诚以情物交感之托喻作品言之,则飞卿无此性情、身世、修养、人格之涵育;……是以作者言,飞卿词为无寄托之作也。”张宏生先生也说:“王氏所讥,系从温庭筠整体创作立论,兼顾其为人,原不无道理。”其中,刘、王从文本角度来否定温词的寄托性;而李、叶则认为温乃一无行文人,从人品角度来否定温词具备寄托的品格。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呢?

  我认为不能一概而论。少数温词或许寓意较少,侧重客观叙写,自不宜不顾整体而根据个别词语捕风捉影,故求深解。如《菩萨蛮》(小山重叠)盖写一独居贵妇晨起慵懒之态,即使有寓意,恐亦难将之与弃妇、放臣相关合。此类艳词自有文学价值,不必倚寄寓增值。

  而从整体看,多数温词是以艳情的形式汇聚了广泛的社会人生情感。这种情感既包涵了唐代社会众多女子因幽闭阻隔而造成的相思无望的怨恨之情;又融汇了词人的身世之感,时代感伤,以及文学传统中以夫妇比君臣的政治情感,有着丰富的社会内涵。若无视其情感之寄托性,而完全看作侧艳之词,则此理解未免肤浅,也不够完整,无法解释温词影响之深远,直到今天仍受喜爱;但是情感又不局限于一种,如词中女主人公孤独失意而又至死靡他,既可解释为君臣不偶而又不易节操,亦可解释为理想失落而矢志不渝。至于具体何事,更难指实。因此,笔者既反对将具体情事一一指实的比附寄托,又肯定多数温词有情感寄托。

上一篇:温庭筠词的审美意象下一篇:温庭筠词特点的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