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说中的群体形象(3)

2018-07-21小说

  ③烘染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特别是春夏秋冬的交替、阴晴冷暖的变化、风霜雨雪的出现、花草树木的枯荣等,往往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影响。而人们也会对其作出相应的反应。小说中写群体的这种反应,就可以起到烘染自然环境的作用。《在烈日和暴雨下》中写“那些拉着买卖的” 车夫“见井”如见“救星”,“奔”过去“灌”一大气,极写出了其渴之甚,思水之切。这里,作者正是以群体的心理、动作、行为等反应,来烘染六月环境气候的恶劣,映衬天气的酷热难当。

  ④揭示社会环境。小说展示的社会环境,主要是主人公所处的时代背景,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小说中有的群像的描写,就起到了揭示主人公生存的社会环境的作用。鲁迅先生的著名短篇小说《孔乙己》,首段对咸亨酒店里的两类人进行了粗线条的勾勒。透过长衫主顾的吃 “荤”穿“长”“坐”“里”和短衣帮的吃“素”穿“短”“站”“外”,孔乙己这一主人公生存的社会环境便一目了然,那就是贫富悬殊,阶级对立。

  ⑤推动情节发展。小说的情节是以现实的矛盾冲突为基础的,而这种矛盾冲突是通过一定的人物和事件具体表现出来的。小说中对作次要人物的群体形象的描写,有时就可以起到激化矛盾,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杨修之死》中有这样一句写“诸将”的行为:“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这一笔带过之句看似平淡,实际作用却不可低估。杨修曾因识曹操门中写“活”之意而受忌,又因巧食“一盒酥”而受恶,再后更因知曹操非“梦中杀人”、被疑“谮害曹丕”、助植作答而使曹操忌恶愈深,欲杀之。最后他终于被曹操借“乱我军心”之罪而杀害。其实,杨修虽从“鸡肋”之号而悟曹操之归意,但“诸将”若无“准备归计”之举,那么,忌才而又险诈的曹操“绕寨私行”将不可能发觉任何异常,又怎会“大惊”、“大怒”,以致杀掉杨修呢?虽然杨修之死是他“恃才放旷”性格发展的必然,但这里 “诸将”这一群体的行为,不能不说是提前加剧了杨修与曹操的矛盾,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把杨修早早的推向了断头台。

上一篇:小说中的形象下一篇:浅谈新时期小说中的知青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