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及其小说《潘先生在难中》(2)

2018-07-22小说

  接下来我们看潘先生究竟是个什么性格的人物:

  潘先生是个乡间小学校长,军阀混战使他陷入生活困境,被迫逃难离家,然而似乎刚保全了性命又怕丢了小学校长这个职务,不得不忍受了妻儿分离的痛苦,迅速赶回来,在期间的情节中,充分体现了他“临虚惊而失色,占苟安而又喜”的性格。他赶回来的目的是怕丢了饭碗。同时重要的是为了使局长赞一声“先得我心”,为了保住饭碗,为了不得罪局长,他不惜违背本意地写“告学生家长”通令开学。以至于后来为欢迎杜统衰凯旋,在他自己“写什么我全茫茫”的情况下曲意迎合,写出了一连串吹捧军阀的肉麻词句。尽管他写对联时,脑子里会出现“拉夫”,“开炮”“菜色的男女”“腐烂的死尸”之类,然而迫于局长的权势。为了饭碗他不敢多想,这些片段一闪而过,那些肉麻的词句“跃然低上”而留在他心中的只有一个大大的“我”,在他看来是一个“安全的我”。而在读者看来是一个唯命是从的“我”。一个逆来顺受的“我”。当小康之家面临战争骚乱时,他似乎很老练。保全了他的小家,也保全了他的职位,这里的他的自私和虚伪已经暴露,战火逼近时他又在江十字会和学校上“大作文章”。为了一面旗子和几枚微章,他的自私和虚伪已暴露无遗了,这种阿Q式的自欺自慰生动地揭露了潘先生可笑可卑的骗术。

  总之,潘先生就是这样一幅形象,他稍闻风险,就张皇失措,略满足,就哈哈大笑。没有是非,没有辰则,有时连人格也顾不得,他逆来顺受,随遇安宁,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看的高于一切。

  潘先生思想性格的形成,是由他本身的阶级地位决定的,是那个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产均。潘先生身为小学校长,是小资产阶级层中的人物,经济上看;他与王妈,车夫相比占绝对优势,因此他满足的。就在造成他满足现状,心胸狭益,自私自利的思想性格。但尽管他是一个校长,保饭碗还是至关重要的,因此,面对主宰他这个小学校长命运的教育局长,他不得不奉迎献媚,低三下四,不讲人格,这样一来,几决定了他性格上的弱点与恶劣面的必然产生和存在。从社会地位看,他似乎是个稍有身份的人,可以免去被“拉夫”的危险,而且还可以出入一些大场合,这就使他的是非爱憎观点与包括王妈,车夫在内的劳动人民是绝对不可能相一致的,比下有余,比上不足,他不能与教育局长比,更不能和杜统帅比,他与他们在政治上没有一致的利益,军阀混战使得他不能与妻儿团聚,就这一点,他对军阀是有着恼恨情绪的,如他在被迫写对联时,是极不情愿的,“写什么我完全茫然”,从这“茫然”着,潘先生也有值得同情的但很小的一面。

  在那样黑暗动荡的社会里,他也自有其苦衷,他不会反抗,又不能反抗,于是他是一个一心想保住自己地位的知识分子,在那样特定环境条件下,他是不会产生别的想法的,潘先生的形象,是小市民性格中的典型概括,一个旧中国怯弱,空虚,卑庸,一个不觉悟的,沉醉于灰暗人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所以潘先生形象,有着他特定的意义。

  这篇小说,通过描写潘先生在军阀混战中逃难谋求生存的故事,辛辣讽刺了一类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苟且偷安,庸俗自私的思想性格及起怯懦麻木,屈服于丑恶现实,不敢反抗恶势力的性格特征,同时暴露了军阀混战社会带来的苦难与不安,也有力评击了当时教育界的丑恶行径,揭露了社会黑暗,启发和鞭策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与黑暗腐败的旧社会作不懈的斗争。  艺术特点。

  首先:作品以冷静客观的态度,严格遵守让倾向从情节中自然流露的原则,反映生活,刻化人物,同时又不刻意追求形式的新奇和故事情节的曲折,而是致力于人物心理刻化,作者不仅写出了特定情景中人物的一般心理,而且写出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那种不愿轻易让人察觉的微妙的内心波纹。

  其次,描写人物时,抓住了一些细节和一刹那间的动作,用相当简洁的笔墨来加以勾勒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和精神状态。

  第三,语言朴素,笔调幽默,作者常用夸张地漫画式的描绘,使人物处于可笔的境地,小说没有正面去表现歌颂什么,鞭鞑什么,对潘先生批判态度却很鲜明。

  第四,结构严谨,结尾巧妙,通过揭露人物内心活动与在表现的矛盾,给形象以辛辣的讽刺,这样结尾耐人寻味。

  总而言之,叶圣陶的短篇,在艺术手法上有较深的造诣,结构严谨完整,人物的心理描写刻画细腻,注重细节描写,真切,生动,特别是他的语言简炼生动,朴实无华,具有民族风格,而且他的小说寓意深邃,耐人寻味。

上一篇:叶圣陶小说《潘先生在难中》下一篇:柔石及其小说《为奴隶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