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和徐志摩之间的感情
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在林徽因与徐志摩相识、相知、相惜、相爱的时光里,徐志摩曾过林微因写给很多的诗,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上面的这首《偶然》,据说也是林徽因最为喜欢的一首诗。然而纵观林徽因和徐志摩的感情之线,恰恰与《偶然》一一映照,非常吻合,不知是一诗成畿,还是上苍的特意安排,真是无法说得清楚。
一、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字宗孟,1917年张勋复辟失败后,入段祺瑞内阁任司法部长,三个月后辞职赴日本考察。1920年春携女儿林徽因赴英国,身份是中国国际联盟同志会驻欧代表。其时林长民44岁,林徽因16岁。同年10月,徐志摩从美国来到伦敦,入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读书。
徐志摩在国内就与林长民相识。听说林长民来到伦敦,要在伦敦国际联盟协会演讲,徐志摩一大早就赶往会场。在电车上他见到了十分景仰的著名作家狄更斯,但没敢冒昧地上前联络。林长民的讲演结束后,徐志摩找到林长民,请求他帮助拜会狄更斯老先生。林长民让他第二天到林的住处去,仔细谈谈,以便引荐。
第二天徐志摩去林长民的住处时,恰巧林长民临时有事外出,给他开门的是一个如花似玉的少女。“令志摩眼前一亮,是个花季少女,简直太漂亮了,瓜子脸白净净,只有颊上带着几分红晕。一双弯弯的笑眼,秋水盈盈,神动能语,最是那腮边的两个酒窝,深深的,寓着不尽的青春美丽....”她那颀长秀挺的身材、俊逸潇洒的气质,以及纯真谦和的微笑,给徐志摩一种天仙下凡的感觉,立即吸引了他,令他魂牵梦引,如痴如醉,不可自拔。或许从他们相遇的那一刻开始,她就成为了他心里 模模糊糊定型的美神,成为了被无数次理想诗化的女子,成为了他此生追求的灵魂之侣的化身。而情窦初开的林徽因爱好文学,读过徐志摩的诗作,也为徐志摩的聪颖的才气、渊博的知识、风雅的谈吐和英俊的外貌所吸引。他们彼此都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自此,几乎是每隔一两天,一到饮下午茶的时间,徐志摩就不请自到。徐志摩到林家虽说有林徽因作陪,但是当着林长民的面,徐志摩总觉得有些话没法跟徽因讲,于是他就在未造访的那一两天给林徽因写信。他热烈、火辣的信,让豆蔻年华的林徽因激动不已。她给徐志摩的回信也让徐志摩读得神魂颠倒。
那一天我希望要走到了顶层
蜜一般酿出那记忆的滋润
那一天我要跨上带羽翼的箭
望着你花园里射一个满弦
那一天你要听到鸟般的歌唱
那便是我静侯着你的赞赏
那一天你要看到零乱的花影
那便是我私闯入当年的边境
两人之间的感情可以用情投意合、如胶似漆、热情澎湃来形容。但是处于恋爱中的林徽英虽是兴奋与喜悦的,但也不乏理性与自省。一方面,她喜欢着徐志魔,也理解着他对她的诚挚感情, 但另一方面,徐志魔的妻子—张幼仪的影子却在她心中拂不去,撵不走,让她心里很有压力。自己的亲生母亲就是因为父亲续娶之后而永远失去了丈夫的感情,丈夫的爱。母亲所承受的种种痛苦,在她年幼的心里肯定是留下了深深的影响,留下了深深的伤害。她为此难过着,却也无可奈何,只能默默接受母亲这样的境地。但在内心深处,对于自己来说,肯定是不愿意成为破坏别人家庭幸福的人。她怎么能让张幼仪重蹈母亲的覆辙,而让自己心灵不安,无法宽恕、无法谅解呢?而且,她对于诗人的狂热与痴情,有着不可信任的直觉。徐志摩的浪漫与飘逸是她所欣赏的,但也正是她无法把握的。过于甜蜜、过于甘醴未必能够持续,未必可以长久。再者,虽然他的出现是她生活里的一个奇遇,然而她和他太相似了,太一致了,不能相互补充,因此只能相互平行。“我们之间只能有友谊,不能有爱情”。经过痛苦而理性的思索,在浪漫洒脱的诗人与稳重儒雅的建筑学家之间,她选择了脚踏实地的梁思成,服从了家里安排的主流婚姻。最终,她没有像同时代的丁玲、石评梅、庐隐那样,从追求自由的爱开始,然后又为爱所困,而是成为一个出身名门、游学欧美、视野开阔、见识广博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