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遣悲怀》(3)

2018-07-12元稹

  【讲解】

  学习唐诗是为了继承和发扬这一古人留下的宝贵财富,深入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和诗的真实含义是非常必要的。如何做到这一点,是需要下一些功夫的。学习唐代诗词,应该做到下面四点:一是了解写诗的时代背景,二是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三是了解诗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四是了解诗人的创作流派和艺术风格。深入了解这四个方面,是学习和欣赏唐诗的关键,它能使我们更了解诗人写作意图和理解原诗的含义。如何学习唐诗是个很大的课题,并涉及的理论颇深,非我这个门外汉所能企及的。因此,仅以元稹的“悼亡”诗《遣悲怀》为例,略作说明,以便能做到窥一斑而见全豹。

  元稹的《遣悲怀》(三首)是为悼念他早逝的妻子而作的“悼亡”诗,在这一点上各家的看法是相同的。但对这首诗的写作日期,说法是不一,有的说,是写在他的妻子逝世一年之后的元和五年(810年),有的说是写于他进入内阁、并出任同州刺使兼御史大夫的长庆4年(825年),对诗内容的解释也不尽相同。总体看来,有两个派别,一是对元稹颇有研究并撰写《元氏詩集、元白詩箋證稿》的国学大师陈寅洛,二是编了一本《元稹年谱》的文学教授卞孝萱。此外,元稹又是个很复杂的历史人物,今人对他的人和诗品评差别很大。为了能准确理解这三首诗,按我说的学诗要了解的四个方面,分别叙述如下:

  (一)该诗写作的时代背景。

  元稹生活在安史之乱之后的唐代。安史之乱是我国历史一次重要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55~762年)结束,前后历时七年之久。这次历史事件,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自“安史之乱”后,中央朝廷上宦官专权,政治腐败,一些正直敢言的大臣相继贬逐出京;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称王称霸,愈来愈嚣张。中央与地方、藩镇与藩镇间的战争,连年不断。朝廷又一再向老百姓额外加税,横征暴敛。国家危机四伏,民不聊生,阶级矛盾日益深刻、尖锐。在元稹生活年代,发生的最大的政治事件,就是由时任翰林学士(皇帝机要秘书)的王叔文领导的史称 “二王八司马”事件(大约发生在805年至806年之间),这个事件后来又被称为“永贞革新”。元稹对这“永贞革新”持反对态度,当时的许多有名的诗人如刘禹锡、柳宗元等均是“永贞革新”的积极支持或参加者。

  (二) 作者元稹的人生经历

  元稹,字微之,生于公元779年(唐宪宗大历13年),卒于公元831年(唐文宗太和4年), 为北魏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河南河内人,其祖曾入住唐代都城长安,不久随唐迁都返回东都洛阳,家庭世代读书为官。8岁丧父,随母迁居陕西凤翔,母郑氏贤淑而有文才,亲自教儿子读书。元稹贞元九年(793年)以明两经及第,贞元十五年(799年)初仕于河中府,贞元十九年(803年)登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娶名门女韦丛。到元和元年(806年),“永贞革新”运动失败后,被任命为左拾遗。元和(809年)四年七月,妻韦氏病故,元稹在时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裴垍举荐下,出任监察御史。后因弹劾守旧官僚,被贬江陵士曹参军,不久又调任通州司马。裴垍去世后,元稹投靠藩镇严绶和监军宦官崔潭峻,被任命为虢州长史征为膳部员外郎,拜祠部郎中、知制诰。召入翰林为中书舍人、承旨学士,进工部侍郎同平章事。不久又被罢职,贬为同州刺史。后改任越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浙东观察使等职。太和初年(827年),被召入朝任为尚书左丞、检校户部尚书,兼鄂州刺史、武昌军节度使。元稹死于太和四年,死后封赠尚书右仆射。元稹为官一直仕宦坎坷,升沉不定。

  (三)元稹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

  元稹为仕宦后裔,在母亲的培养下,贞元九年(793年),明两经及第,贞元十五年(799年)出仕河中府,贞元十九年(803年)登书判拔萃科,任九品中书省校书郎,到元和元年(806年)王叔文“永贞革新”失败后,元稹被提拔为七品的左拾遗。在元稹就任中书省校书郎期间,因其才学出众,受到时任吏部侍郎,同时也是有名的诗人韦夏卿赏识,将其最小的女儿韦丛许配给他为妻。元稹一生与大诗人白居易交厚, 二人共倡导了以创作新乐府诗为中心的诗歌革新运动。世人称 “元白”,把他们的诗叫做“元和体”。此外,元稹与著名的女诗人薛涛,也有很深的交情, 并有互相赠答的诗歌。

  (四)元稹的创作流派和艺术风格

  元稹是因为得陈子昂《感遇》诗及杜甫诗数百首读之,始作诗。因此其诗歌创作受杜甫的影响很深。安史之乱之后,唐代诗歌曾一度陷入低迷,到唐宪宗的元和年间,一度衰落的诗坛重又振兴,此时期出现两个源于杜甫的诗的流派:一派以白居易为首,元稹、张藉、王建、李绅等均属此派,元稹是其中较有影响的人物之一;这一派对杜甫的继承侧重于敢于正视现实,抨击黑暗,并努力使自己的语言流畅、生动感人。另一派以韩愈为首,孟郊、贾岛、卢仝、李贺即属此派,他们继承了杜甫在艺术上刻意求新,富于创造性的精神,多以写险怪、幽僻、苦涩、冷艳见长。元稹属于继承杜甫的现实主义诗风,又是最先提倡写新乐府改良诗风的诗人。但是,在白居易的光环笼罩之下,他的针砭时弊的诗,名气不是很大,被人称道的是他的怀念死去的妻子的“悼亡”诗和与薛涛赠答的“爱情”诗。他的悼亡和爱情诗,其诗辞浅意深,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

  元稹的代表诗作为《田家词》、《织妇词》和《连昌宫词》等,自编诗集《长庆集》一卷。

  现在,就以元稹的《遣悲怀》(三首)为例,谈谈对元稹诗的学习和理解。这里,先将与这三首诗有关的参考资料,韩愈撰写的《监察御史元君妻京兆韦氏夫人墓志铭》全文抄录如下:

  “夫人讳丛,字茂之,姓韦氏。其上七世祖通,封龙门公。龙门之后世,率相继为显官。通子善,嗣上谷太守。善嗣子崇德,太子谕德。崇德子弼,字国祯,主客郎中,莱、济、商三州刺史。夫人曾祖父讳伯阳,自万年令为太原少尹,副留守北都,卒赠秘书监。其祖父迢,以都官郎为岭南军司马,卒赠同州刺史。迢子夏卿,以太子少保,赠左仆射。娶裴氏皋女。皋为给事中,皋父宰相耀卿。

  夫人于仆射为季女。爱之,选婿得今御史河南元稹。稹时始以选授校书秘书省中,其后遂以能直言,策第一,拜左拾遗,果直言失官;又起为御史,举职无所顾。夫人因前受教于父母,得其良夫,又受教于先姑氏,率所事所动,皆从仪法。年二十七,以元和四年七月九日卒。卒三月。得其年之十月十三日葬咸阳。从先舅姑兆。铭曰:

  《诗》歌《硕人》,爰叙宗亲;女子之事,有以荣身。夫人之先,累公累卿。于赫外祖,相我唐明。归逢其良,夫夫妇妇。独不与年,而卒以夭。实生五子,一女之存。铭于埋辞,以永于闻。”

  根据墓志铭的记载,先确定“悼亡”诗的写作年代。元稹结发妻子韦氏,逝于元和四年七月九日,去世三个月后,于十月十三日归葬咸阳。在她归葬时,元稹已升任五品监察御史,为职务羁绊或因风俗之故,未能躬往,遣家人营葬。留在洛阳的元稹,为悼念亡妻,在归葬次日夜(十月十四日夜)写了这三首诗。这三首诗是一气呵成的,不像有的人认为的,是在不同年代分别写的。第一首是回忆与亡妻初婚后的感情生活和颂扬亡妻的高尚品格;第二首诗是触物思人,主要写对亡妻的深切怀念;第三首诗,则是在悼念亡妻后的冷静思考,诗人认为,人死后万事皆休,根本不存在来世,即“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分更难期”。同时以长夜不合眼这一古代风俗,悼念和报答亡妻。这也证明了该诗的写作时间,是韦丛归葬咸阳之次日夜。

  在第一首诗中,元稹将妻子比作东晋著名宰相谢安最喜爱的侄女谢道韫,而用春秋时代的寒士黔娄自比,直言其妻委身下嫁。接着说妻子 “自从下嫁”之后,“百事”皆“乖”,这里的“乖”字突出表现自结婚后元稹的仕途不顺,多年担任职微薪低的小官,同时与王叔文等有权势的人政见不合,仕途坎坷。并由此引入中间两联。这中间两联描写了忆四种了情景:她看见我没有合身的衣服,就翻箱倒箧,想找点衣料缝制;我来了朋友,想买酒,就软缠她拔下了头上的金钗。这两句是写实,作为一个俸禄低微的小吏,婚后的生活不富裕是可想而知的,从“顾我无衣”到“泥她沽酒”,一“顾”一“泥”,活生生地刻画出夫妻清贫、而又情笃意厚的婚后生活。至于“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二句,为虚写,是采用了夸张的手法,通过“野蔬充膳”和“落叶添薪”来比喻过惯锦衣玉食生活韦氏,能甘于与诗人共度小康,而毫无怨言,不仅难能可贵,而且也更加体现出夫妻之间感情的深切、浓郁。我以为,元稹和苇丛结婚时,已经是担任九品到七品的小官僚,还不至于贫困到无米无柴的地步,至少还可以过小康生活。诗的尾联从对婚后生活的回忆中,返回到现实:“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妻子死后,诗人已升至五品监察御史,按唐代元和年间的俸禄制度,五品官月薪约合钱9500两,年薪超过十万两。所以才有“我的俸禄已很丰厚,本来可让你过上好日子,现在你已逝去,在你归葬咸阳祖莹之时,只能为你再做营奠营斋的事,以安慰你的亡灵”。

  至于第二首,是描写诗人对逝去妻子的深切怀念,这首诗的词句,大部分都容易理解。只是“也曾因梦送钱财”一句,许多人的解释似是而非。我认为,这应该是由于怀念亡妻之切、思念之深,以致频频梦见亡妻。梦醒后,为祭奠亡妻,烧些纸钱,这与今天的每逢祭日,就给死去的亲人烧纸,以示纪念是一样的,可见“烧纸送钱”的纪念逝去亲人的风俗,在唐代就已存在了。

  第三首诗是悼亡诗中最重要的部分。通过“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同穴窅冥和所望,他生緣会更难期。”四句充分表现出诗人在回忆和悼念亡妻之后的冷静思考,得出与妻子“他生缘会”无望的结论,表现元稹不信命运和鬼神的唯物主义思想,也反证了第二首中的“也曾因梦送钱财”,不是出于迷信,而是出于夫妻情深。第三首诗是“悼亡”诗的核心和灵魂。“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两句,是诗人遵从风俗,在妻子归葬祖茔之夜,长夜无眠,表示对亡妻的悼念和报答。决不是像有人说的那样,是诗人表示终生不再娶,并以此报答亡妻。这样一来,对后来元稹和薛涛的恋情,以及续弦裴氏就可以理解了。还有人根据“邓攸无子寻知命”句,得出元稹无子一说,则更是大相径庭,韩愈在《监察御史元君妻京兆韦氏夫人墓志铭》中记载韦氏“生五子,一女”,可见韦氏为元稹生有四个儿子和一个女儿。这也可以从元稹元和六年(811年)春写的另外悼念韦氏的八首绝句中得到印证:“我随楚泽波中梗,君作咸阳泉下泥。百事无心值寒食,身将稚女帐前啼”,“童稚痴狂撩乱走,绣球花仗满堂前。病身一到繐帷下,还向临阶背日眠”,由诗中可见,诗人不仅有子,而且还有一幼女。至于诗人后来写的《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那则应该是为他与女诗人薛涛的恋情所作,与悼亡妻子根本无关了。这就是我对元稹“悼亡”诗《遣悲怀》的理解,写出来供朋友一笑。我这里说的是学习唐诗,如果只是一般性的读读,那只要选一种合适的版本,读的时候遇到不懂的地方,再看看注释就够了,未必要下这样的大的功夫。

上一篇:元稹的《遣悲怀》赏析下一篇:《酬乐天频梦微之》元稹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