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范文(2)

2018-07-28圆明园的毁灭

一、忌面面俱到,倡浓淡适宜。

  在有关圆明园宏伟建筑的教学中,俞老师抓住关键词“平湖秋月”“雷峰夕照”“安澜园”“狮子林”“蓬莱瑶台”“武陵春色”“西洋景观”等词加以理解。方法多样,如:联系上下文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借助自己手头上的资料和播放的媒体资料来理解。从而体会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的含义。抓住关键句文末一句理解,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重点词的意思。这值得提倡!可文中介绍的景观有七处之多。如果逐处景观地讲解,不但费时较多,学生还会产生厌烦之意,因为有几处景观是他们看过的。因此俞老师在处理这部分的时候可让学生自己去想象。而后面读漫步园内这几个句子则引导反复朗读,如此,学生不仅可以认识到景观之美,还可以感受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这种有学有教、有淡有浓的教学是值得提倡的。

二、文本感悟为主,资料补充为辅。

  资料的补充无疑可以丰厚文本的信息,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和理解。但是我们希望这个资料不是老师提供的而是学生自己获得的。这样学生手头的资料会更趋个性化,而他们在搜集的过程中也会有自我的理解、选择、吸收的过程,使用起来自然也会游刃有余。当然,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资料,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在语文学习中加以运用,对五年级的孩子而言还是第一次,所以少不了教师在学生操作前的方法上的引领,比如说要求学生在考虑自身对资料的兴趣的同时又能兼顾文本的针对性等等。

  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体验了和实践相联系的语文学习方法,从中得到了锻炼,促进和帮助了对课文的学习。但是资料找来了,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运用好这些资料。不用,会打击学习收集资料来帮助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用得不好,可能会造成负面影响。我想,收集资料的目的不单是锻炼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更主要的是让这些资料为我们的教学有效的服务。俞老师的课,觉得资料出示得过早,而挤去了较多学生对文本的感悟的时间,学生的注意力相对也有所偏移。

  当然,这仅仅代表我个人不成熟的看法,请大家批评指正。

上一篇:《圆明园的毁灭》学生读后感下一篇:关于圆明园的毁灭课后反思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