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散文基本特点(9)

2018-07-16余秋雨

八、突破传统又成套路的文体结构

  散文是最自由开放的文体,但在一段时间内,杨朔、秦牧的散文进了教科书,成了榜样或是模式,一为抒情性散文的代表,一代知识型散文的代表,还有军旅作家刘白羽以行走创作为特色,散文创作也形成几种模式,阻滞了散文创作的多元化和丰富多彩。余秋雨的散文一问世,对这些散文文体是一个突破,也是个创新。散文可以写军国大事,叙三教九流,叹风花雪月,呤诗词歌赋,品吃喝玩乐,但用散文解读历史品说文化诠释经典却是余的创作。一般学者把余的散文称大文化散文,虽然没有学理的支持,但也形象。那么余的大文化散文有那些套路,文体上有什么特点呢?概括为以下几点:长篇大论的体式,跨越时空的视角,传统文人的心历冲突,自然山水的人文解读,西方文化分析的手法,知性与感性合一的叙述语言。具体表现为“四大”,大题材,大篇幅,大视野,大结构。

  余的散文题材宏大,领域众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考、旅游,几乎无所不包,最终归结在文化上,归结为两大主题,中国文化与社会灾难,中国文化的精神归宿。

  余的散文篇幅大,《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中的文章一般都有五六千字,短的也有二三千字,长的有一二万字。余在介绍《山居笔记》的创作时说,每篇文章都很长,平均要花四五十个完整的工作时间。《千年一叹》和《行者无疆》的文章要短些,那是受电视实播和报纸连载的局限,用日记体抢出来的。

  与《古文观止》上的散文比,与中国一些著名作家的散文比,余的散文真的称得上是大散文。

  余的散文视野大,古今中外,天马行空,像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没有时空的限制。从地域看,余不仅走篇了中华大地,而且游历了欧亚大陆,长江黄河三山五岳都被他调遣,关山大漠名胜古迹都任他叙说。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文艺复兴的故乡都进入了他的笔端。从时间讲,他喜欢穷本溯源,莫高窟壁画,都江堰水利,天一阁藏书,三峡风光都是从古到今,洋洋洒洒,尉为大观。

  余的散文结构宏大,一般都分为几节,基本形成套路。开始是淡淡一笔引起叙说的对象,继而描写风光或人物,然后穿插史料或者讲述故事,引出心中的困惑或疑虑,生发一串串的联想,再运用文化分析的手法,去咬去问去感去叹,最后下一个情绪化的结论或是丢下几句发人思索的名言警句,萧洒地与读者拜拜。

  余秋雨散文突破了传统散文的框架,颠覆了周作人林语堂的“休闲模式”,“杨朔的说教模式”等,又形成了新的大散文模式,但一旦形成模式,大批余氐散文应运而生,又将文化大散文推向困境,走向蓑微,预示着文化大散文的终结,因为散文本质上是最个性化最直逼人心灵的文体,一旦僵化,就自然失去其生命力。但余氐散文对散文创作的贡献在当代文学创作史上是不可否认的,其弊端和局限也值得认真分析和消解。

上一篇:余秋雨散文好词好句下一篇:余秋雨散文的历史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