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都江堰》教学设计(2)

2018-07-20余秋雨

  第二部分:

  第7自然段,写以前心目中的都江堰,“只是一个水利工程”,根本没放在眼里。

  ★这是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是欲扬先抑,为后来的“发现”做铺垫。与第一部分结尾盛赞并隆重推出“都江堰”又形成反差,使文章产生起伏悬念,引人人胜。

  第8自然段,写走进都江堰的过程。这一段写得细致、真切、传神。

  ★是从哪些感觉角度来写的?

  先是视觉“草木茂盛”,再是触觉“渐觉滋润”,再是直觉、听 觉、第六感觉,最后是心理感应。终于全身心地被震撼。

  “吸去”一词写出了对都江堰精神的高度认同。难怪作者极力称赞。

  第9自然段,写在都江堰的所见所感。重点是写都江堰的水。

  ★作者运用了那些修辞方法?

  作者先与海水对比,写了都江堰的水:既是“精神焕发”,“踊跃着生命”,又“极有规律”。

  然后用了拟人的手法,讲都江堰的水如何有规律。作者强调这里的水“有规律”,正是为了写都江堰的独特作用,进而写建造都江堰的人。在这里,作者没有用“设问”的手法,却暗中提出了一个问题,自然过渡到都江堰的建造者。

  小结:第二部分,写偶然发现都江堰之美,并为它折服。

  第二课时

  一、继续研读第三部分,把握李冰形象。

  第三部分:与历史上其他类型的为官之道相比较,对李冰父子兴修水利的业绩和历史地位给予高度评价。

  (一) 讨论: 第10一24自然段中,第10、14、19、20、24自然段高度评价李冰的贡献,哪些贡献?

  其他自然段均用对比方法肯定了李冰父子的做法,哪些做法?

  第11自然段,用李冰的“毫不惹人注目”与其他显赫官僚比较;

  第12自然段,用李冰以实践科学为民“消灾、濡养”的政治理念,同不学无术的官僚理念比较;

  第13自然段,用现代一个有作为的市长来类比几千年前的李冰;

  第15自然段,用李冰修建水利工程的实干形象,同追求虚名、富贵、权势的当权者比较;

  第16自然段,用李冰绘制水系图谱,同现代的伟大发明比较;

  第17自然段,用李冰朴实的治水经同看上去浩繁实际可能无用的“典籍”比较;

  第18自然段,用李冰对建设事业的投人同一些人热衷于征服、破坏比较;

  第21自然段,用李冰的智慧、仁慈,同秦始皇的蛮吓、残忍比较;

  第22自然段,用都江堰的现实作用同长城的虚名比较;

  第23自然段,用李冰父子献身精神与某些饱食终日的现代官僚比较,高度赞扬了李冰父子的历史贡献。

  在第三部分中,作者驰骋想像,上下追索,把与李冰修建都江堰相关或相反的事理都拿来比较,极力称赞李冰父子的行为和精神,文章第24自然段把它提高到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的高度。通过对比,可以确信,“都江堰比长城更激动人心”的论断并不是耸人听闻的虚枉之言。

  (二) 文章的第三部分中,作者着意描绘了屹立在滔滔江流中的李冰的“原始造型”,后面又再一次提及出土的石像。请找出有关的内容,再想一想,作者是如何进行描写的?重点研读第五自然段(结合课后思考与练习五)

  1.“守”是个会意字,上面表示屋宇,“寸”是一只手掌加上一横。“守”字原表示这是脉搏跳动的“寸口”。但这里则用”守’字的原始造型”,象征李冰坚守治水的岗位,以民为本,忠于职守的精神。

  2.“金杖玉玺”指权力地位。“铁戟钢锤”指武器,这里象征战争和破坏。“反复辩论”是指长锸所象征的建设水利工程与争权夺利,战争连绵的反复纷争;“失败”就争权夺利、征战杀讨而言,李冰既没有爬上高位,也没有立下赫赫战功,他始终不过是一个郡守,

  所以说“失败了”。“胜利了”则指李冰所主持建造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造福千年,泽被后代的成就,也指李冰受到了世世代代的民众永久的敬仰。

  3.描写和议论相结合。

  (三) 第23自然段又写到“手中紧握着长锸”,为什么要反复写“手中紧握着长锸”?

  作者借一个作家的话,“向现代官场的衮衮诸公诘问:活着或死了应该站在哪里?”这和李冰的形象有何关系?

  文章着意描绘了屹立在滔滔江流中的李冰的“原始造型”:“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长锸,站在滔滔的江边,完成了一个‘守’字的原始造型。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长锸”在文中是一种浚理、消灾、滋润、濡养、忠于职守、造福于民的本领和精神。反复写“长锸”,表明了作者对务实、恤民、术有专攻的为官精神的赞美。

  作者借一个作家的话,是为了把笔触从历史评价直接延伸到现实。

上一篇:余秋雨《信客》优秀教学设计下一篇:余秋雨《冰河》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