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信客教案

2018-07-20余秋雨

  余秋雨的《信客》通过叙说两个信客的不同际遇及信客这个职业在民间的最终消亡,着重刻画了一个受人尊重的信客形象,赞扬了信客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无私,洁身自好,待人宽厚,善良厚道的美好品质。下面是文学网小编Lynn整理的唐代诗人相关内容资料。(更多唐代诗人内容请关注文学网)

  【教案】

  一、朗读课题

  1、第一遍:要求字正腔圆地读。

  2、第二遍:要求不拖长音。

  二、赏读课文

  (一)了解信客职业之特点。

  屏显:默读1——13节,圈画出体现信客生活、工作的文句,体会信客这一职业的特点。

  生1:“因此信客的生意不大,却很费脚力。如果交通方便也就用不着信容了,信客常走的路大多七转八拐,换车调船,听他们说说都要头昏。信客如果把行李交付托运也就赚不了什么钱,他们一概是肩挑、背驮、手提、腰缠,咬着牙齿走完坎坷长途。”说明很辛苦。

  师:路途遥远。

  生2:“信客只得买最差的票,住最便宜的舱位,随身带点冷馒头、炒米粉充饥。”也可以看出这一职业很辛苦。

  师:是的,工作环境恶劣,收入微薄。

  生3:“老信客申辩不清,满脸凄伤,拿起那把剪红绸的剪刀直扎自己的手。第二天,他掂着那只伤痕累累的手找到了同村刚从上海落魄回来的年轻人,进门便说:“我名誉糟蹋了,可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 ”从老信客的遭遇来看信客这一职业很不好做。

  师:职业道德要求高。

  (二)解读信客职业之凶险。

  1、读大屏幕上的两句话。

  屏显: A、“他又要把死者遗物送去,这件事情更有危难。”

  B、“这条路越来越凶险,我已经撑持不了。”

  2、默读17、20、21三节,思考,把遗物送去,这件事“危难”体现在何处,给发财的同乡送信,那一次的经历又“凶险”哪里呢,年轻信客面对的这些人有哪些特点?

  生4:这件事“危难”体现在农村妇女会把这堆简陋的遗物当作丈夫生命的代价,几乎没有一个相信只有这点点。红红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剑,信客浑身不自在,真像做错了什么事一般。

  生5:这件事“危难”体现在他汇报在上海处置后事的情况,农村妇女完全不知道上海社会,提出的诘问每每使他无从回答。

  生6:这件事“危难”体现在别人完全不相信他。

  生7:送信这件事“凶险”看见发了财的收信人已与另一个女人同居。他去送信,那位同乡下不了台,硬说他是私闯民宅的小愉,拿出一封假信来只是脱身伎俩。为了平息那个女人的哭闹,同乡狠狠打了他两个耳光,并把他扭送到了巡捕房。

  生8:送信这件事“凶险”还指的是他不能说真话。

  师:你眼中的同乡是个怎样的人?

  生9:厚颜无耻。

  生10:卑劣的小人。

  师(小结):信客的这条路,一端是农村,一端是城市,乡人的不信任,城里同乡的仇恨,所以信客的路危难而又凶险。

  (三)感悟信客之形象

  默读12-23节,思考:1、面对这些事与人,年轻的信客是怎么做的?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2、将信客与周围人的为人相比较,并结合材料上所给的三段话,思考,当时的社会风气发生了哪些变化?

  屏显:默读12-23节,思考:1、面对这些事与人,年轻的信客是怎么做的?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2、将信客与周围人的为人相比较,并结合材料上所给的三段话,思考,当时的社会风气发生了哪些变化?(提示,边读边思考,把你的理解写在书上。)

  生11:朗读:“他能不干这档子事吗?不能。说什么我也是同乡,能不尽一点乡情乡谊?老信客说过,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做信容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说明他是个宽容,重乡情乡义的人。

  师指导朗读:“他能不干这档子事吗?不能。”

  学生个别读,齐读。

  师再一次引导学生体会信客的心理:信客肩上的担子十分沉重,担子的一头是同乡的挣扎,担子的另一头是村妇破碎的心。

上一篇:余秋雨信客原文品读下一篇:余秋雨文化苦旅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