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笛声声,惊破了沿途无数坟地的宁静。
【余秋雨《狼山脚下》解读】
全文自然分成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狼山的独特地理位置和作者对狼山取名的欣赏。作者开头就说:“我去狼山,是冲着它的名字去的。”历代文士都曾为取名绞尽脑汁,各处景致大多顶着一个文绉绉的名称,但狼山的名字独“野拙而狞厉”,使人“不禁一振”。狼山在南通境内,长江边上,千里长江在此划上句号,即将流入大海。它既是长江的终结点,又是地理位置的起点。站在狼山上,放眼望去,只有“开阔和实在”。在这里,作者表露了自己的美学观:“自然的最美处,正在于人的思维和文字难于框范的部分”,而那些“名号便是一切,实质可以忽略不计”的思想,正是中国传统文明的毛病之一。秋雨先生寻求的是文化的灵魂和人生的真谛,而狼山只是一种载体。
第二部分写骆宾王。狼山并不高,游狼山也“不消很多时间”,吸引作者的是骆宾王墓这一人文景观,骆宾王墓不仅“使小小的狼山加重了分量”,也给这篇《狼山郐下》增添了砝码。“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幼时即有文才,曾写过著名的《讨武?檄》,并随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最终不知去向,引起了后世学者的种种猜测。而秋雨先生倾向于做和尚一说。文章援引了一个故事:唐诗人宋之问到杭州灵隐游览,作诗而诗意枯塞时,一老僧随口赋出“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原来这老僧就是骆宾王。这个天才文人并未因坎坷遭遇而磨灭了博大的胸怀,“勃郁的诗情一有机遇就会随口喷出”。作者并进一步推测骆宾王因露峥嵘说漏了嘴,而走上了新的旅程,选中了长江和狼山,“静静地在那里终结了波涌浪卷的一生”。诗人在生命将枯之时,选择狼山作为归宿,实际就是在借狼山那独特的地势向后人倾诉:尽管饱受压抑,但生命脉不能被框死。由骆宾王,人们可以联想到很多中国文人的神秘命运:屈原、陶渊明、弘一大师、王国维、老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