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狼山脚下》解读(8)

2018-07-21余秋雨

  第三部分写张謇。张謇是清末状元,从历史而言,他是中国延续千年的科举制度的终结者之一。和骆宾王一样,他有着博大的胸怀。时代在变迁,张謇期待着开出一片自己的新天地。他“绝不做‘状元’名号的殉葬品”,站在万人羡慕的顶端上极目?望,在狼山上,他看到了大海的湛蓝,感受到了“大量与科举制度全然背逆的历史信息”,看到了“世纪的暖风在远处吹拂”,看到了“新时代的文明王光十色”。于是,张謇开始走上了实业兴国、教育兴国的艰难道路办厂、办轮埠公司、办学校……他以自己的行动的昭示:真正的中国文人本来就蕴藏着科举之外的蓬勃生命。

  和骆宾王相比,张謇是成功的;但从他的大海的渴念和企盼而言,他又未能彻底成功。狼山脚下的文明局面,因近代中国的政治烟云、经济漩涡而未能大幅度向四周拓展。中国文人对于大海的渴念和企盼,是对人生的企盼,是对事业的企盼,但是,由于封建大一统的压抑,走了这么久,也走行这么难!

  第四部分也是本文的最后一部分。这部分着眼于历史的变迁、文明的变迁。在这部分中,作者写到了上海,上海是长江真正的入海口。上海具有开放性,俯瞰广远,吞吐万汇,处势不凡。在这里,城市文明显示出勃勃生机。

  站在狼山脚下,作者抚今追昔,从骆宾王,到张謇,写他们对于大海的追求和企盼,在这里,大海不仅仅是一种广博胸怀的象征,更是一种开放的文化状态的象征。只有突破封闭性和传统性,在开放的状态下,文化才能显出它的微型机和活力。《狼山脚下》用文化的眼光来理解历史,使我们感觉到了文明追求中沉重的脚步,文章借历史传统和历史遗迹来启迪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要使文明呈现出它的灿烂,必须突破文化的保守性和狭隘性,必须正视文化的多元性和开放性,只有这样,现代化才能与文明同步。

上一篇:余秋雨《灯下回信》原文赏读下一篇:余秋雨《借我一生》简介及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