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山居笔记的看法

2018-07-27余秋雨

  《山居笔记》作者是余秋雨,该书是作者以直接感悟方式探访中华文明的第二阶段记述。下面为大家分享了余秋雨山居笔记的感悟,一起来看看吧!

  余秋雨山居笔记的看法1

  浑厚的文字背后,坚实的文化背景支撑。这种文化背景犹如排山倒海,到了笔尖成了文字就成了涓涓细流流入心间。每每我捧着余秋雨的书沐浴着温和的月光和徐徐海风品味的时候,总是对“黄金屋”“颜如玉”体会深刻。

  这已经是我第二遍读《山居笔记》了,第一次读的时候是在公司论坛上,电子版的。电子版的文字虽然与印制版相同,但毕竟直接给予的只是文字。而在明亮的办公室,电话,传真机及传真机的声音,也很难让人去品味。只能说,这个时候,无数个盒饭端到我面前,我要挑出非快餐的午餐,慢慢体会。

  感谢公司论坛,可以说是应有尽有。只要你去求书,基本上可以满足。虽然不直接接触前线营销,但在竞争激烈的行业及商海中,还有那么多同事与我这种没有什么文化甚至有些浅薄的人志同道合,我也满足了。

  人生真是有很多遗憾,我喜欢语言而且自认在语言方面小有天赋,因此高考的时候也一心填报语言类的学校,但最终因为非成绩类的因素学了财务。虽然财务专业在我高考的时候炙手可热,但我从来也没有想过要学它。

  因此大学四年浑浑噩噩的混着,专业课没有好好学。在其他同学拼命考注册会计师的时候,我却大声宣扬,我不会做财务的。

  人生无奈,毕业后我还做了财务而且做到现在。不敢说有大建树,但凭此混口饭吃,应该是没有问题了吧。

  在老公和自己的努力工作下,我过上小富的生活---这个小富,当然指的仅仅是有了够住的房子,有了够花的银子,还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和可能随时开会家的车子。

  或许在这种时候,我才能思考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有人研究过,中国真正能做学问的,都是家庭背景相当殷实的。有些人,虽然也登上科学的高峰,但他的确不是热爱科学,而是想通过科学这条路摆脱他的困境。

  我,在生活的二十九年中,从来没有想过,我该以何种生活方式和精神境态来生活的问题。而至于余秋雨提到的人格传承,虽然偶有思考,但总会被湮没在报表与奔波中。

  记得高中历史课的时候老师说过明朝有个皇帝,是一个不爱政治爱木工的人。他潜心研究木工艺术,把朝政给了一个大臣。这个皇帝无可厚非的被历史评定为昏君。但我亦深深感到“昏君”的无奈。投胎到了皇室贵族并被推当了皇帝,又能如何呢?假如历史有假设,这个皇帝如果不当皇帝,说不定会是一个能与鲁班齐名的木工艺术大师呢!

  最近在上MBA备考课,原以为我的逻辑会非常差劲。没想到做了逻辑题,却发现自己原来不差。60分的逻辑题,在老师没有教任何套路招式的情况下,我凭自己的招式乱碰乱撞,能在50分以上。而数学仍旧是我最头疼的科目,虽然只是初等数学。但现在学数学与十年前学数学却有不同的感触。以前学的时候背公式,压根不会想用来干什么。而现在学数学,学的却是其严谨,其运用,其考虑思维方式的多方位。

  但无论如何,我都不喜欢这些课程。因为至今,我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考Mba—当然,如果我去面试,我不会愚蠢到说这种话---人在生存的时候不得不虚伪。这是老公给我安排的路,我就这样走。这样走着,我就不会落后。而一旦老公说的事情我不去做,我就会自食其果。所以,我相信,于我的未来---工作的未来以及生存,这样走下去是不会有错的。虽然我不喜欢。

  有些时候,很想改行。幻想着如果能学中文或者外语,去体会文学的精深,以书为伍而不是以商为对,这个人生也就完满了吧。

  可我,仍旧要在这工作空闲时候鬼鬼祟祟的敲着这些文字。还好,比较懒惰的我有一个会写程序的老公,每每遇到大问题的时候,只要我有需要,他总能给我编写一个小程序让我能在几分钟之内解决其他同事需要几天甚至一个星期的工作量。工作,如果以量来计算其价值的话,足以说明我不在状态。真正有激情的时候,不是以量来衡量,而是以创造的看的见的价值来衡量的—又来行话了。当然,会计核算创造的价值不是以货币最终体现的,而是以一种报告的形式告知来创造价值的,这种告知本身就是一种价值---或许我该这么去理解我的工作,会更有意义更有动力一些。

  说些啥呢,这是山居笔记的读后感吗?我不会对其文章去做评价的,因为就我的笔力和智慧,还达不到评价余大师的程度。但读完之后给我的感觉就是,就社会现象而言,文化,商业,权势的积沉,或许是商业第一,文化第二,权势第三。而就个体而言,是温饱第一,思想第二,行动第三。

  社会和个体,有些相似,同样也有些无奈。

上一篇:余秋雨的山居笔记下一篇:余秋雨千年一叹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