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中难以言说的惆怅(2)

2018-07-20雨巷

  当然,丁香姑娘也可以解读成虚写,文字字面是写姑娘,其实字里行间流淌着诗人对理想的一种追寻。《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1927年3月,他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

  因此,从诗歌与其被写作的时代背景关系来分析,诗中的“我”可以理解成一个时代的“迷惘者”,“丁香姑娘”除了可以看作诗人的理想爱人的化身外,完全可以看成是诗人所追求的其他理想的象征。而“雨巷”除了可以看作一条现实的江南城市梅雨季节的小巷外,同样完全可以看作是诗人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的象征(雨巷中的“颓圮的篱墙”则又是爱情失败或理想破灭的一个微观层次的象征);至于“雨巷”中两个青年男女不期而遇而又失之交臂的故事,除了可以看作一个真实的爱情事件的再现外,也完全可以看作是作者追求理想而不得这一精神历程的象征。而诗人在诗中所抒发的感情,除了可以看作诗人对于爱情失败的咏叹外,也完全可以看作是诗人对理想破灭的悲悼,真实再现了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之下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因一时看不清前途,寂寞、哀怨,但又充满朦胧的心境。

上一篇:走进《雨巷》的艺术世界下一篇:雨巷之美到底美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