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

2018-07-17再别康桥

二、不无爱情世界的影子

  在中国古典诗歌意象中,“柳”即使“留”,多数离别诗都把其作为意象,抒发不忍离别之感,作为中国诗人,作者在又一次来到康桥时也使用“柳”作为意象,表达对康河的依恋。但此时,作者的心情应该是复杂的,受梁启超和在剑桥两年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确立他的理想主义人生,并大胆追求婚姻恋爱自由。徐志摩一生追求“爱、美、自由”,当他遇到代表这三点的女性林徽因时,浪漫的他与林徽因进入了第一段自由恋爱,结束了他与“乡下土包子”张幼仪的婚姻。后又与朋友王赓的妻子陆小曼结识, 陷入了不能自拔的恋爱之中。又一次来到康桥,旧地重游,睹物思人之情自然而然的就产生了,想到代表“爱、美、自由”化身的林徽因,想到在北京冥思苦想的交际名花陆小曼,又或想到离异的张幼仪,此时的心情可能既有缠绵又有遗憾,所以在这首《再别康桥》诗歌中也会表现出这些复杂的情感,在作者心中,“河畔的金柳”这美好景象,就是作者追去自由婚姻美好伴侣的代表,就是最美“新娘”,“作别西天云彩”既象征不忍离去这美丽的康河,也想到恋爱的分手和离别,这夹杂着留恋母校和爱情失意的多重情感,当时作者此时的复杂心境吧!

三、“梦”破灭的沉痛和彷徨

  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徐志摩的理想是随着现实不断发生着变化,他在北洋大学攻读法科,上大学的两年里,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因素。在校期间,他不仅钻研法学,而且攻读日文、法文及政治学,并涉猎中外文学,这又燃起他对文学的兴趣。徐志摩亲身感受了军阀混战的场景,目睹屠杀无辜的惨象,受“五四”思潮的影响,他赴英国剑桥学习,寻求改变现实中国的药方,实行他心中的“理想中的革命”。他说:“屠杀的事实不仅是在我住的城里发现,我有时觉得是我自己的灵府里的一个惨象,杀死的不仅是青年的生命, 我自己的思想也仿拂遭着了致命的打击,这扰攮日子,说实话,我实在难过。”可想而知作者当时的心态。

  《再别康桥》是作者游康桥之后三个多月才写成,一定经过了作者的深思熟虑,而不只是当时心态的简单复述,甚至他的人生态度也包容在内。诗的开头“轻轻的”乃作者事后作冷静思考后的心态:轻松、洒脱、满足,对前途充满希望。“金柳”、“波光”是作者心中的理想和美好的过去的化身,作者陷入甜蜜的回忆中,直至陶醉、忘情,但这毕竟不是童话,“寻梦?”道出了他的思考,若是真的简单的寻梦,他真的愿意放飞思绪,或者撑一支长篙,深入康河中纵情畅游,放声高歌。但他毕竟还得回到现实,现实不是童话,不是梦,梦醒后,还是让这一片美好的景色保持原貌吧,别让自己的肆意妄为破坏她的美好、她的宁静。“悄悄”、“沉默”既写出了环境的寂静,也写出了作者此时的宁谧心境。至此,热情推向极致之后反而转为平静。不管怎样,终究要离开,那么,怎样离开?就象来时,“悄悄地来”,但带着憧憬、向往,“悄悄地走”,遗憾中带着希望。回到现实世界,希望会有么,理想会实现么?

  总之,本诗中作者的情感世界复杂而又多变,“梦境”中的美好向往,现实中的苦痛和挣扎,理想主义的狂热和虚无,这应该是作者此时真实心态的流露吧!

上一篇:《再别康桥》双语版下一篇:《再别康桥》公开课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