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务实治福州(2)

2018-07-20曾巩

  同僚们都说他怀才不遇,但曾巩并没有把情绪带到工作中去,在福州任职的13个月中,依然兢兢业业,做出一定的政绩:稳定社会秩序;还利于民;直选寺庙方丈;减轻百姓负担。

  曾巩来福州前,福建治安很乱,各地土匪抢劫掠夺,官兵虽极力围剿,且熙宁八年(1075年)上山造反的将乐县土豪廖恩,虽已招安受降做官,但其残余势力还潜伏于闽北山林,有复起之势。曾巩一到任,认为这次叛乱的主因是由于旱灾饥荒,要剿灭已被围困的饥民很容易,但考虑到迫之过甚会逼出大乱子,所以他极力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于是派人到将乐县等地劝告、招安,解除其疑惧心理。因此,廖恩余党相继出山投降,避免了一场残杀悲剧。与此同时,他抓获海盗8人、盗窃惯犯几十人,社会秩序顿时安定下来了。

  在宋代,州府级别的官吏除了享受工资外,还补给一定数量的“职田”(根据职务级别分给固定田产,以充办公费)。在福州,州府官吏没有“职田”,却另有一大笔收入。原来,州府衙门后院有一块很大的菜园,每年都种植各式蔬菜,成熟后,便由衙役挑到市面上卖,卖得的钱全部归州官所有。由于府内蔬菜上市早、质量好,人们争相购买,不费什么功夫,便可捞到一大笔钱。这样,有时一个州官一年的菜钱收入可达三四十万(约今40万元)之多。

  曾巩到福州后作了调查。他了解到:州府卖菜,夺走了菜农的饭碗,导致他们生意难做,收入减少,生活困难。曾巩愤慨地说:“地方首长怎能与民争利呢?”他宣布取消这项收入,州府不再靠种菜创收。消息传出,百姓很高兴,菜农更是欢欣鼓舞。从此,凡是来福州做官的,也都效仿曾巩的做法,不再从百姓身上榨取菜钱中饱私囊了。

  福州从五代十国时期王审知政权崇奉佛教以来,兴建了大量的佛寺禅院,到北宋时,已成东南佛教重地:“湖田播种重收谷,山路逢人半是僧。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间七塔万枝灯。”信徒捐献了许多田产给寺庙。因为寺庙土地税比一般农户轻,刁滑之徒为了偷税漏税,就与寺院相勾结,结果寺庙田产日多,民间田产日少,土地税都转嫁到农民身上。寺院富得流油,一时之间,投身寺庙当和尚,成了人人向往的热门职业,一些好逸恶劳的地痞流氓、破落户到处钻营,为捞一个当和尚的指标而费尽心机。这威胁到福州府的稳定,更恶劣的是,当寺庙方丈有利可图,许多和尚争相买方丈做。因为当时任寺庙方丈需要知州同意,由地方长官任命,于是和尚们纷纷走后门,巴结官府,有些官员也趁机敲竹杠大发横财,一时间贿赂歪风盛行于福州府。

上一篇:两极曾巩下一篇:《墨池记》文言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