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务实治福州(3)

2018-07-20曾巩

  为了取缔这种丑恶行为,曾巩有超前意识,他在寺院举行直选。让和尚们不记名投票推举方丈,并将推选出来的公正贤明的和尚记录造册上报政府,然后按照顺序,依次递补。他当众拒绝私谢,以杜绝左右纳贿。清廉的曾巩采取这种措施,杜绝了钻营门路,废除了两所与豪门狼狈为奸、为非作歹的寺庙,逮捕了一些企图逃脱法律制裁的奸徒与不法僧侣,整治了福州佛教界的歪风邪气。

  曾巩常说:“地方官怕公文多,百姓怕追讨赋税。”他一到福州便和属县商议应办的事情,分别轻重缓急,预计完成期限:期限未到的不再催促;限期一到,不作为的行政问责罪;如讨约的期限和要办的时间不相当,则与该县另定期限;而先已立有期限的,即使有所追问,知州也不派人到县,县上也不再派人下乡。他试图利用这种办法来尽力减少官府对百姓的骚扰。起初属县不怎么执行,曾巩小则惩罚典史(相当于现公安局兼司法局局长),大则弹劾知县,于是各县不敢轻慢,有事则都事先召集官吏预告。由于公文减少了许多,百姓也就过上了比较宁静的日子。

  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9月,曾巩被调离福州,他前后在福州任职13个月,期间撰写的文章有16篇,诗有35首。取材福州的《道山亭记》是其离开福州后的作品,是一篇传诵相当普遍的名作,福州道山亭也借此文名传千古。《荔枝录》搜集了福建荔枝30多种,可补蔡襄《荔枝谱》所缺漏。

  曾巩在福州期间,因为廉洁公正、奉公守法、从政有方,所以福州府被他治理得井井有条。他说:“福州山海静谧,千里宴然。里闾相安,粟米丰羡。”当时京城也盛传其政声。他写诗道:“自知孤宦无材术,谁道京师有政声。默坐海边何计是?白头亲在凤凰城。”“终年闻说凤池山,蜡屐方偷半日闲。笑语客随朱阁上,醉醒身在白云间。溪桥野水清犹急,海岸轻寒去却还。为郡天涯亦潇洒,莫嗟流落鬓毛斑。”可见曾巩在福州的13个月,心情是相当愉快的。  离开福州后,曾巩先改任明州(今浙江宁波)知州,再改任亳州(今安徽亳州)知州。元丰三年(1080年),曾巩改任沧州(今河北沧州)知州,途经京城开封时,获宋神宗召见。宋神宗对其“节约为理财之要”的建议大为赞赏,留任为三班院勾判。元丰四年(1081年),朝廷认为“曾巩史学见称士类,宜典五朝史事”,任为史官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元丰五年(1082年),拜中书舍人。同年九月,遭母丧,去官。次年,病逝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后葬于南丰源头崇觉寺右。南宋理宗时追谥其为“文定”,人称“南丰先生”。

  曾巩与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许多更有名的士大夫不同。在实际工作中,曾巩少于议论,多于实干,说得少,做得多。他以儒家的忠君爱民思想为出发点,简单、纯粹、执著。他一生辗转七八个州,大多数时间都在基层任职,及时处理了很多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为百姓真正做了一些实事、好事。当他任满离开时,竟有百姓紧闭城门,极力挽留,不愿意他离开。

上一篇:两极曾巩下一篇:《墨池记》文言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