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的风格

2018-07-20朱自清

  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大家。他对我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具有深远的影响。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朱自清散文的风格 ,欢迎大家阅读!

  朱自清的创作活动开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作为文学研究会早期的重要成员之一,朱自清在创作中严格地恪守着“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原则。他写过小说,写过散文,写过诗,虽各有所成,但相比下,他的散文创作更为成功,影响也最大,曾被誉为“白话美文的模范”,他的写景抒情散文,描写委婉细腻,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相映成趣。他的亲情散文以叙事写意为主,别有一种韵味。如《匆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温州的踪迹》《背影》《荷塘月色》《给亡妇》、《儿女》等,早已脍炙人口。郁达夫在《新文学大系现代散文导论》中认为“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朱自清的散文之所以优美,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优美的语言艺术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是我国现代散文艺术瑰宝中的“和氏璧”,不是以夺目的外表取胜,而是以“不矫饰,不撒谎的朴素自然的美,和经过认真提炼的群众口语谨严质朴的美引人的。” 孙玉石在他主编的《中国现代散文八大家》里对朱自清这样评价道:“他那具有浓郁诗人气质笔触又掺入文字中,常令人于散文中感到一种诗的意境和蕴蓄的力量。” 的确,他善于熔化中国古典诗文的词汇,提炼口头语言的精华,创造出新鲜活泼、朴素简洁、亲切自然的散文语言。

  (一)善用口语,朴实无华

  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讲究语言的,他自己非常重视对语言的锤炼。“我们文章的语言,必须是出于一种方言,这是语言的真生命;然后再吸收他种方言术语加以扩大,成为自创的语言。”②的确,口语化是朱自清语言的最大特色。作者着意用北京口语写成的代表作《给亡妇》中写道:“……你病重的时候最放不下的还是孩子。病的只剩皮包骨头了,总不信自己不会好;老说‘我死了,这一大群孩子可苦了’后来说送你回家,你想着可以看见迈儿和转子,也愿意;你万不想到会一走不返的……”。这种心语独白,感人肺腑。当然,这与用朴素动人的北平话来负载真挚深厚的感情是分不开的。特别是全篇是用第二人称叙述手法来写,这更利于口语表达,使感情表达显得真挚可贵。为了达到口语化目的,他常常以俗语或方言入文,适以点缀,或起到通俗易懂、言简意明的奇效,或得到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好处。如《话中有鬼》中引用俗语“打是疼、骂是爱”来证明怒骂是恨,笑骂是爱;《论自己》一文中引用“娶了媳妇忘了娘”、“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久病床前无孝子”等大量俗语来举例、形容,收到言微意丰的效果。他在文中也不乏用方言来表情达意、抄录口语。如在《海行杂记》记录茶房的话:“但是他们先得训你一顿,虽然只是低低的自言自语:“啥事体啦?”“哇啦哇啦的!接着才响声说:噢,来哉,啥事体啦?”三言两语胜过了一打精雕细刻,活脱脱的一个宁波茶房小人物形象呈现眼前。有时作者也引用方言来概括一些很强的称呼。如用吴方言“阿木林”代替“傻子”的称呼、用“小划子”、“洋划”代替船的称呼,体现了浓郁的地方色彩。

  (二)巧用修辞,新鲜贴切

  讲究修辞,特别爱用新巧和富有诗意的比喻、比拟,从各种角度来启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这是朱自清语言的又一特点。如《春》中,把“春”比作“刚落地的娃娃”,“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健壮的青年”,神似地描绘出“春”的活力、明媚和力量;《绿》中的人化自然描绘,便可深感朱自清比喻神似的技艺高超了。前者用“少女拖着的”长长的“裙幅”来喻“松松地皱缬着”的满潭的“绿”水,用“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去比“绿”水的“轻轻地摆弄着”,这不仅十分贴切地描绘出“绿”的生动、可爱的形象,而且简直使人陶醉于“绿”的亲切、温柔的情态之中了。

  朱自清散文中的比喻,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他独创的通感比喻,他善用看来完全不同的异官感觉作比,利用主体与喻体间某种意味上的相通之处,让读者在一种不可目观言传的通感意会中,去品味那耐人寻味的艺术美感。如使人叹为观止的《荷塘月色》的通感描绘,作者以“远处高楼上的渺茫的歌声”,喻“微风过处”,送来的“荷的”“缕缕清香”;又以“梵娜玲上奏着的名曲”,比岸上树木投在荷塘上的黑影、倩影与不均匀的月色,构成的“光与影”的和谐。前者以听觉比喻嗅觉,后者以听觉比喻视觉,这不同官感的比喻,初看似乎不伦不类,大有拟于不伦之嫌,但一遍遍细细读去,就会越来越感到,喻体与主体之间,竟是那么相似、那么谐调,请嗅那阵阵微风送来的似有若无的缕缕清香,不正与听到的远处高楼传来的不太真切的断断续续的渺茫的歌声一样的那么轻轻淡淡、茫茫渺渺吗?再看那荷塘上斑驳的黑影、稀疏的倩影,与不均匀的月色所形成的光影相映,错落有致的和谐,不正与听到的小提琴奏出的名曲那抑扬顿挫的和谐节拍,有着同样的形美、乐美的旋律吗?此时,难道还感不到这样的嗅觉、视觉与听觉之间,有着那么奇妙的神似吗?作者就是这样以他神奇的笔,来“点通”心有灵犀的读者,使人在通感意会中去品味那难得的文学美酒佳肴。

  (三)是节奏鲜明,和谐生动

  朱自清是一位诗人,他的散文也同样具有诗的韵味,散文的语言有着鲜明的节奏感和和谐的旋律,读来琅琅上口,娓娓动听。

  朱自清散文语言的音节和谐是通过押韵和叠音来实现的。中国古典诗歌和骈文是很讲究平仄和押韵的。朱自清先生古文功底深厚,所以,他不由自主的吸收这一传统而体现在他的散文语言中。写“梅雨潭”,作者抓住了“梅雨潭”的特色——“绿”,全文以“绿”为主题,以“绿”为中心,甚至连句子末尾字也大量押与“绿”相同或相近的韵,如布、主、去、肤、举、女等。通篇文章不仅有抑扬顿挫的声调之美,而且有回环变化的旋律之美。

  朱自清散文的音节和谐动听,还在于叠字叠词的大量运用增加了散文活泼自然的韵味。朱自清使用并创造了多种形态的叠字。AA式、ABB式、ABAB式、AABB式随处可见。《荷塘月色》第二段中,作者写道,“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森森”“淡淡”,营造了一种沉寂的氛围,也衬托出淡淡的忧愁。还有“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隐隐约约”,等等。还有 “田田”、“亭亭”等,本来是古歌辞里的词儿,作者在这里都运用的极为妥帖。这种叠音词在他的散文中是俯拾可得,不胜枚举。由于叠字有一定的附加意味,描绘的色彩很浓,恰当地运用不仅增加了语言音乐性,而且也增加了事物的形象感,使人感到委婉清畅,娓娓动听。

  朱自清还善于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富于变化的句式,运用反复、回环、排比等修辞方式来调节语言节奏,能根据写景和情感变化的需要而采用不同的句式。叙述、议论、设问、反问、感叹句交叉并用,相错成文;长句、短句,整句、散句舒卷自如,错落有致;语言有徐有疾,欢快跳跃。如 “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大小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读来紧凑明朗,一气呵成。“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每句字数不多,但音韵和谐,活泼欢快,突出了“春”的特点。活现春天生机,表达作者对春天的无限热爱之情。

上一篇:朱自清散文<春>下一篇:朱自清散文的造型美